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6年04月05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书记”

发布时间:2016-04-05 08:39:05  

 

□奚家坤

 

“王书记走了。”村委主任打电话对我说。我沉默了片刻说:“走了好。”

“王书记”姓王名九,是市建筑公司的一名病残职工。他本不是书记。

王九是我的发小、同学。我们一起在村里上小学,在公社读中学。当时正是“文革”时期,大学不公开招生,实行推荐制。我俩虽学习成绩不错,根红苗正,但没有人推荐我们。我只好走进军营,他则接父亲的班到城市做了一名建筑工人。

当时,我们通信频繁,发誓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一番成就。

若不是上世纪70年代末西南边防前线的那场战争,我可能一辈子只是一个士兵、一个农民。那场战争给了我报效国家的机会。战争结束后我成了一名军官,转业后便成了基层的一名宣传干部。

而具有数学天赋的他,虽然只有中学文化程度,但由于善于钻研,能“啃动”复杂的工程图纸。那些工程图纸,在他眼里就是一座座立体的工程模型。这让许多工农兵大学生们佩服不已。因而他很受公司高层的器重,成了公司成立以来最年轻的技术员。

公司的党委书记姓董,是个转业军人。他一心为公、两袖清风。当时的干部配备是“老、中、青”三结合。董书记便把王九列为重点培养对象,经常找他谈心,勉励他努力干好本职工作,积极向组织靠拢等。按照当时的发展态势,王九入党进领导班子那是确定无疑的。

董书记还很关心王九的生活,托人为王九介绍了一个模样标致的农村姑娘,两人婚后很快便有了一双儿女。

王九对董书记感恩戴德、佩服得五体投地,一心一意想成为董书记那样的干部。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组织对王九进行任职考察时,一场事故改变了他的人生。

雨后工地支架倒塌,他和一名工友从三楼坠落,工友当场死亡。他虽捡回了一条命,却落下了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

从出院那天起,王九竟称自己为“王书记”,继续上班已不可能。公司便根据他的病情,为他申报了病退。王九却拒绝写申请和签字。他对人事部门的同事说:“我已经出院,哪能不工作?”

无奈,公司领导在征得其家属的同意后,一次性给他发放了数额不菲的伤残补助。于是王九又回老家当了一名农民。

回到农村后,王九仍自称“王书记”。乡亲们知道他患病的原因后,很同情他,见面皆喊他 “王书记”。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书记”逐渐变成了一个讨人嫌的人。

妻子儿女劝他别再自称书记了,他非但不听,还时常发火骂人,甚至拳脚相加,亲人们成了他的出气筒。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妻子便带着两个孩子远走他乡。

几年前,王九的父母先后病故,原先工作的单位亦不复存在,王九成了孤家寡人。

看到王九生活拮据,乡亲们时常接济他。对此,王九不但毫不领情,而且极为恼火。对外人如此,对自己的儿女也一样。儿女们长大成家后,对他极为孝顺。送他去精神病医院看病他不去,接他同去居住他不去,送他钱他往灶膛里填。如此多次,弄得儿女哭笑不得。

村委主任说,就在王九病故前的一天晚上,夜深人静时,有人听见路边的呻吟声,近前一看是王九,便问:“这么晚你不回家,是不是病了?若是病了我就给你请医生。”王九呻吟片刻,训斥道:“你才病了,我一个堂堂正正的书记怎么会得病呢?”

那人报告了村委主任,村委主任立即派人把他送往医院,但为时已晚。“王书记”带着满足和不安走完了他63年的人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