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6年03月31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父亲和粮食

发布时间:2016-03-31 08:45:19  

父亲和粮食

 

□许春旭

 

父亲一生勤劳、节俭,尤其珍爱粮食。

在大生产年代,我家七口人,只有父母两个劳力。兄妹五人中,我是老大,因尚未成人,仍不能出工挣分。父亲高小毕业,很注重对我们的教育,除去大妹需要照料二妹、三妹和弟弟而失去上学机会外,我们一家供应了四个学生,这在那个年代是少有的。尽管我家劳力少、吃饭的多,但每年我家都没有闹过饥荒,并且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还要接济舅舅家,这不能不说是父母超乎寻常的辛苦劳作的结果。

父亲是把种庄稼的好手,在生产队乃至全村是拾粪积肥最多、出工干粗活重活脏活累活最多的,因此单人挣工分也是最多的。当时队里就流传着这样两句话:“不怕死,找来子(父亲的小名,大名叫许书来);来子一上工,仨俩也不中!”话里面包含有多种涵义:有艳羡、有妒嫉,但起码应该是对父亲不怕苦累、多劳多得的肯定。

正是缘于收获不易、过日子更难,父亲才非常珍惜粮食,也经常教育我们要珍惜每一粒粮食。

记得每到收获季节,特别是队里分麦子的时候,父亲都要带着我们到生产队的打麦场里去。等家家将分得的麦子扛回家,父亲就不失时机地和他人争着拿起笤帚将场里散落的零星麦子扫到一起,有时有一捧半捧,有时有一把两把。看着这些额外的收获,父亲就指着教育我们:“这能蒸一个好面馍,也能擀两碗好面条!你们看多不容易,吃的时候可一点儿也不能浪费,学习更要加倍努力啊!”

无论在哪儿,只要有散落的麦穗,父亲就会躬身捡起,装到破衣口袋里。

父亲并不是只对小麦这样珍惜,而是对所有粮食都是如此。那时红薯是我们的主食,家家窖里存了不少。地里庄稼收完分净之后,父亲总是扛着钉耙、背着筐去刨红薯,每次都能带回一篮半筐的。尽管这些红薯有的小如鸡蛋,有的细如绳头,但父亲仍要母亲蒸熟让全家人吃。

那年头,我家每年还能接茬养成一头肥猪,每到年关,宰杀卖了钱供我们上学用,剩下的猪头杂碎着实让我们美美地享了几天口福。

父亲对我们的影响很大,我们从他身上学到了勤劳、正直、善良的品质。父亲对粮食的态度,让我们从小就舍不得倒掉一口饭、扔掉一块馍。即使现在生活好了,我们兄妹五人也都长大成人,各自成了家,但我们都能像父亲那样,不仅努力工作,善待周围每一个人,而且都视粮食如生命,把勤俭节约作为一种美德和家风传承下去。

也许是操劳过度,也许是天命难违,56岁那年,父亲就过早地离开了我们,迄今已整整23个年头了。父亲没有享过一天福,没有穿过一件像样的衣裳。在他去世的那一天,仍穿着我上师范时咬牙花15元钱买的、不知补了多少补丁的灰涤卡褂子。母亲说,那是父亲有生以来穿的最好的衣服。

这些年来,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父亲。父亲黝黑坚实的臂膀,还有那件破得不能再破的灰涤卡褂子,时时在我眼前晃动。父亲的音容宛在,父亲的精神永存。

413,也就是农历三月二十二,是父亲的忌日。再过6个月,到1016,就是世界粮食日。多少年前我就想写这篇文章,一方面想很好地祭奠一下父亲,一方面又想让身边更多的人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好日子,真正过好世界粮食日,但每每都是不知从何处下笔,迟迟未能如愿。

又是一年清明节。劳累了一天,等同事都下了班,我坐在办公桌前,望着窗外淅沥的小雨,听着街上喧闹的声音,燃着一支香烟,沏上一杯浓茶,破茧抽丝,草就此文。

谨以此文祭奠我平凡而伟大的父亲。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