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6年03月29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母亲照顾瘫儿34年

发布时间:2016-03-29 08:36:46  

 母亲照顾瘫儿34

儿子:来生还做娘的孩子

□晚报记者   高琳琳

 

一大早,家住驿城区南海街道练江社区85岁的丁秀英慢慢走到家门口的菜地里,拔了几棵青菜。她想给儿子熬青菜米粥,这样有益于儿子的身体健康。虽然这样的日子已经过了34年,但她从不嫌烦,因为她知道自己是儿子这辈子的依靠。

 

一场意外让她终身遗憾

 

丁秀英要照顾的是她的第四个孩子张有劲。有五个孩子的她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但是一场意外打破了一家人的平静。

“他就是不听话,好逞强,结果现在只能躺在床上,让我终身遗憾。”说起儿子出事的经过,丁秀英虽然话语中有些责备,但更多的是心疼。

34年前,22岁的张有劲是村里的生产队长。有一次,他和几名队员上树掏鸟窝,有一个鸟窝很高,别人劝他不要再往上爬了,可年轻气盛的张有劲认为自己可以完成,就爬了上去,结果从树上摔了下来,导致胸部以下失去知觉,瘫痪在床上。

这种灾难对贫穷的家庭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丁秀英和丈夫带着儿子四处求医,只要有一线希望,他们都会举债前往。治疗多次后不见效果,在医生的劝说下,二人带着儿子回了家。除了头部和双手能够活动外,张有劲身体的其他部位完全没有知觉。就这样,张有劲一躺就是34年。

自从儿子出事后,丁秀英日日夜夜、形影不离地照顾儿子。每天给儿子洗脸,然后把儿子导尿管导出来的尿倒掉。儿子下半身的肌肉已经严重萎缩,丁秀英就想办法给儿子揉揉腿。

虽然照顾儿子让丁秀英不堪重负,但这名坚强的母亲没有向政府伸过手。其他几个孩子相继离开父母成家,现在都有了自己的孩子,可张有劲只能天天躺在床上。积劳成疾,张有劲的父亲早早去世了,母亲是他唯一的依靠。

 

感谢母亲对自己的付出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张有劲家,两间低矮的平房是丁秀英母子的安身之处,一个不大的小院看着有些凌乱。丁秀英说,为了补贴家用,她把院里的其他房子都租出去了。房租不贵,但可以给儿子改善伙食。

一间只有几平方米的房间里靠墙摆了一张床,床头摆满了药盒子。多年来,张有劲一直睡在这张床上,靠母亲照顾他。

“自从我瘫痪后,真是拖累母亲了。如果没有我,母亲早就应该享福了。”提起照顾自己34年的母亲,张有劲心酸不已。张有劲说,他十分后悔年轻时的一时冲动,不但给自己造成了终身的遗憾,还给家人带来这么重的负担。

一想到85岁的母亲天天这样照顾自己,这辈子连一天福都没享过,张有劲就会蒙着被子默默流泪。有时候,他看着母亲蹒跚的背影,心里有一万个“对不起”想对母亲说,但怕老人伤心难过,一直没有说出口。

“我欠母亲的这辈子也还不完。如果有下辈子,我还做娘的孩子,报答她的养育之恩。”躺在床上的张有劲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歉意。

“他只要活着就是我儿子,我不能扔下他不管。”丁秀英说,“如果儿子没出事,连孙子都有了。一个正常人应该拥有的一切,儿子都没享受过。”

 

母亲大爱赢得众人尊敬

 

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丁秀英,没有受过教育,没有文化,也没有一技之长,但对儿子她从来没有抱怨过,也没有想过放弃。她的这种精神赢得了众人的尊敬。

丁秀英的租客了解了这对母子的故事后,经常帮老人买些食物,给老人搭把手。邻居们经常给他们送来一些应急用品。在大家的眼中,丁大娘是个勤劳能干、十分热心的人,虽然自己的生活贫困,但老人乐观向上,照顾瘫痪在床上的儿子从来没有抱怨过。

街道和社区一直很关注丁秀英母子。现在,丁秀英和儿子是社区的低保户,而且有社会养老保险,这都是社区工作人员为他们办理的。逢年过节,社区和街道都会为他们送来慰问品,并安排人员前来帮忙,解决这对母子的生活难题。

“只要孩子好好的,我吃点儿苦不算什么,况且有这么多人帮助我们。我很知足。”丁秀英说,现在,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儿子将来有个依靠,自己以后走了也能安心。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