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6年03月24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陪读无疑是越俎代庖

发布时间:2016-03-24 08:01:08  

陪读无疑是越俎代庖

 

□高琳琳

 

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在孩子学校附近租房居住,牺牲自己的各种兴趣、爱好为孩子陪读,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甚至替孩子操办一切事务。近日《天中晚报》已作报道。

陪读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因为它已经成为为人父母的共识。在我们周围,陪读现象已然成风,从幼儿园、小学,直到中学,父母陪读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常态。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当“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成为全民共识,陪读便成为家长为孩子做的最显性的关爱,从农村到城市,由国内到国外,孩子在哪里,陪读就到哪里。为了让孩子考上好的中学或大学,陪读已成一个不可或缺的社会现象。

让子女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将来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是中国的传统。因而有的父母不惜以分居、放弃工作、放弃社会活动等为代价,选择陪读,反映了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与此同时,一些父母不仅对子女的衣食住行大包大揽,而且过度参与子女的学校教育。

正如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所言:“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从学士到硕士到博士,从中国到美国到英国,有些父母甚至不惜举家搬迁,就是为了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殊不知,他们的这种做法正在把孩子变成一种残废,一种思想、精神和人格上的终身残废。”

家长过多地参与孩子的生活学习,未必都能起到正面的作用。一些家长总是不放心孩子,在很多方面越俎代庖。有的家长成为孩子学习的“监工”,但往往得不偿失。

其实,家长陪读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孩子在校寄宿,不在自己的掌控范围之内,一些家长会莫名地产生焦虑,表现为对孩子不放心,对学校不放心。一旦发现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依恋自己,父母就会感觉失落,就会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把孩子留在身边照看。

在一些西方国家,传统的做法是孩子到了18岁就要离开家庭独立生活。但在我国,很多妈妈不愿意放手,在孩子18岁之前,她们的全部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孩子长大如果突然离开,她们会感到失落、空虚,无所适从。

如果陪读带来的是孩子常常处于依赖、被动的状态,自主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减弱,失去了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以及对生活的切身感受,那么对于陪读的父母来说,收获的只能是失望。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维蕾娜·卡斯特在其《放手与找到自我》一书中提到,父母要学会对孩子放手,并重新找回自我。

路需要自己去走,否则孩子永远不知道前方会不会有更多的磨难和收获。父母应该用适当的方式培养子女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行为自制的能力,让他们即使远离父母的庇护也能勇敢、自由地成长。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