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6年02月25星期四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年代的“回味”

发布时间:2016-02-25 08:52:55  

□左蕊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勉强果腹,到票证年代的有啥吃啥;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吃啥有啥,到今天吃出品位、吃出健康。从老百姓日益丰盛的“菜篮子”里,从普通家庭的餐桌上,从“食”的变化中,我们可以品味出这些年代里咱们普通老百姓对“吃”的追求与改变。

wangk1602104.jpg 

各种各样的零食让人挑花了眼。

一日三餐

从吃饱到吃好

221日,元宵节的前一天,市民魏大妈打电话给市区一家酒店,订了一桌元宵节家宴。“平时都是我们老两口在家随便吃点儿,元宵节难得子女都回来团聚。一家人团聚,还是酒店热闹一点儿,方便一点儿。”魏大妈说。

魏大妈是一名中学退休教师,3个子女都已成家立业,工作稳定,到饭店聚餐已成为他们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前两年家里人聚餐都是我做,现在我年龄大了,再说家里的饭菜没什么新意,所以我们选择到饭店聚餐。”魏大妈说,面对如今的幸福生活,她总会想起过去的艰苦生活。

回忆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魏大妈用一个“饿”字来形容当时人们的生活。魏大妈说,吃饱是当时老百姓最大的心愿,那时候粮食短缺,餐桌上根本看不到白米饭,吃的是红薯丝,喝的是玉米面糊,逢年过节吃一顿米饭或吃上一次肉就是难得的事了。

魏大妈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吃肉。“当时猪肉实行限量供应,每人每月只供应半斤左右,而且要凭票购买。每月发肉票那几天,猪肉摊前人山人海,大家都举着肉票,喊着、挤着,拼命向肉摊靠拢。每个人心里都清楚,人多肉少,如果买不到肉,全家人都会失望。”魏大妈说。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老百姓的餐桌上也发生了变化。各种蔬菜、瓜果、蛋、禽、肉、鱼等应有尽有,外地的水果、海鲜等原来不敢奢望的食品也“飞”入了寻常百姓家。那个时期,人们开始注重口感,过去加工得较粗糙的粮食不多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口感较好的细粮以及鱼、肉、鸡等荤菜。

如今,魏大妈已经开始讲究吃出品位和健康了。魏大妈说,鸡、鸭、肉是“大菜”,但因为脂肪含量高,她家就不经常做这些菜了。

平时子女们常提醒魏大妈,一日三餐要讲究搭配,才能营养到位。肥肉最好少吃,多喝酸奶帮助消化,鸡蛋一天不要超过一个,早晚吃点儿水果可抗衰老。另外,粮食要吃当年收获的,鸡、鸭、鱼要选活的……人们挑剔的胃口越来越钟情鲜货,对价格则不太在意。

儿时的零食

从奢求到挑花眼

在每个人的童年生活中,零食是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字眼。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零食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是一种奢求。

陈女士1958年出生在农村一个贫困家庭,由于生活困难,吃零食是她儿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不过,陈女士还是保留了一些关于童年吃零食的记忆。“那时生活拮据,没有钱买零食,山上的野果、几分钱的瓜子都是我童年生活中羡慕的东西。”陈女士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物资逐渐丰富起来,零食也慢慢有了转变。1982年,陈女士幸福地踏进婚姻殿堂,有了属于自己的家。随着孩子的降临,陈女士将自己在吃零食上没有得到的满足弥补在了孩子的身上。“那个时候生活相对好了一些,我没有吃过的东西都想让孩子尝尝。比如酸梅粉、威化饼、果冻等,都是孩子爱吃的零食。”陈女士说。 

    如今,陈女士有了孙子,给孙子选择零食的时侯,陈女士又有了新的观点。现在超市里,从时令水果到高级饮品、从本土风味小吃到异域口味的进口食品,简直能让人挑花眼。陈女士说,现在买零食,要根据孩子的需要,一要有营养,二要安全。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