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蔚华
一
黄连,清热解毒,制成的药物制剂,小小一粒,却入口极苦。为了治病,相信很多人都吃过。
红尘滚滚,你我皆为凡夫俗子,免不了万水千山辗转沉浮,人生的“黄连”或多或少也会遭遇,为了生活和生存,我们也硬着头皮咽过。
女作家毕淑敏早年在西藏阿里当兵,在大雪封山闲暇之际,曾和几个小女兵做过一个自认为“无聊之极”的实验——求证一片黄连的苦可以平衡多少葡萄糖的甜。直到糖水已经浓到几乎要拉出黏丝,碾碎化成的黄连液体还是只需一滴,就苦得让人打寒战。因此,毕淑敏发出感慨:千万不要把黄连掰碎,不要让它丝丝入扣地嵌入我们的生活,更不要敝帚自珍地长久回味,甚至以此自傲和自虐。这种对苦难的迷恋和品尝,会毒化你的感官,损伤你对美好生活的精细体察。这就是苦难的副作用。
二
相较于苦,各种甜蜜的滋味在愉悦人们味蕾的同时,更丰富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细腻感受。在《幸福的七种颜色》里,毕淑敏说:“不幸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唯有幸福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同。因为只有香甜的味道,才可反复品尝,才能添加更多的美味在其中,让味蕾快乐起舞。比如椰蓉,比如可可,比如奶油……丰富的层次会让你觉得生活美好。如果那底味已是巨咸、巨苦、巨涩,任你搁进多少冰糖、多少香料,都顷刻消解。那难耐难忍的味道,依然所向披靡,让你除了干呕,再无良策。”
所以今天的人们,似乎更愿意化悲痛为力量,用舌尖上的快感获取灵魂的快意与前行的动力。不信你看:快乐的时候,许多人会呼朋唤友饕餮一顿,好心情随着舌尖上的美味无限扩大,一个人的快乐晕染成一群人的快乐。烦闷的时候,也会约上三五知己小酌,觥筹交错间,痛苦得到缓解,郁气一扫而光,美食于悄然间转换成“舌尖上的好心情”。
把苦涩藏在心里,把幸福变成食物,餐桌的方寸之间记载着时间的流逝和四季的轮转,美妙的滋味承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景和鲜活的情感,更提醒着人们不忘昨天的来处,认清明天的去向。
三
生活有时像个任性顽皮的孩子,心情好时笑眯眯发给你一颗糖豆,不好时可能扔给你一粒黄连扭头就走。这“黄连”可能是一场飞来横祸,可能是一次折戟沉沙,也可能是一个极困窘的境地。如果一生中一定会邂逅“黄连”,就毫无惧色地一口吞咽,切莫反复咀嚼、品尝痛苦。“祥林嫂”们之所以不受欢迎,就在于喋喋不休、反刍苦难的同时,不仅自己深陷凄风苦雨无力自拔,还把周围人的心情瞬间拉黑,一起跌入雨雪靡靡中,看不到希望和未来。
毕淑敏的小说《拯救乳房》里那一群手持病魔签发的“死亡通行证”的乳腺癌病人,勇敢地咽下苦涩,埋葬眼泪,以更宽广的胸怀、更开阔的眼界,探寻生存的意义,细嗅生活的芬芳。灵魂重生后的她们,以崭新的姿态坦然面对生活,笑对死神的邀约。古今中外,不乏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中国的华罗庚、张海迪、桑兰,外国的贝多芬、霍金、凯勒……他们勇敢吞咽人生的“黄连”,他们用自己的坚强和努力告诉我们:受伤的翅膀也能飞翔,苦涩的泪水也能酿成甘泉。
不把黄连掰碎,不让昨天的雨淋湿今天的心情,不让黑暗遮住发现光明的眼睛,不让苦涩摧毁感知美好的味蕾,不让挫折击垮直面生活的勇气,这,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是一种创造幸福的能力。你会发现,幸福,可以是一百种颜色,也可以是一百种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