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问困难群众切莫流于形式
□刘学华
“镇政府给残疾人发过冬福利,领回来竟然是一件超短裙和一件超短裤。”岐山县蒲村镇鲁家庄村的
这些年,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仍然有超过7千万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生存状况堪忧。像岐山县的这位孙爷爷,瘫痪在床8年,和老伴栖身在破旧低矮的土坯房里,家徒四壁。
党中央始终牵挂着困难群众,决心在6年内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各级政府也会在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期间上门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嘘寒问暖,送去慰问品,也送上党和政府的关怀。困难群众握着干部的手、接过慰问品的时候,心里热乎乎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孙爷爷家庭困难,镇政府没少资助,但是这次,往年的化肥和现金变成了短裙短裤。不但孙家人啼笑皆非,也让公众大感意外。大冬天里,让70多岁的老人穿如此新潮的服装,也真难为镇政府的工作人员了。虽然短裙短裤不一定在冬天穿,也不一定要老人穿,“家里其他成员也可以穿”,但如此福利无论如何也难以摆脱敷衍塞责之嫌。
也许在一些部门一些干部看来,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就是走形式,走过场,年年如此,是工作任务的一项内容。只要上门了,慰问品送到了,任务就完成了。至于送什么慰问品,则显得不那么上心。
困难群众最需要什么?只要用点心思,弄清这个问题一点都不难。他们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自然最需要填饱肚子的米面等基本生活用品,而不是什么短裙短裤。问题的根源在于,干部心里是否真正装着困难群众,是否真正拿困难群众当亲人。
辖区有多少困难群众,各家各户的具体情况如何,需要开展怎样有针对性的帮扶工作,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更进一步说,困难群众也有精神需求,有线电视、科普书籍等能在丰富他们文化生活的同时,开阔视野,发现适合自己的脱贫之道。慰问只是权宜之计,根本出路还在于彻底脱贫。
关爱困难群众是全社会的责任,我们欢迎有爱心的企业加入到这一行动中来。同样的道理是,政府应该善加引导,让爱心企业提供困难群众最需要的东西。否则只能像孙爷爷领到的短裙短裤一样,被弃置在床头,惹人讥笑。
还有一个问题,给困难群众发福利时,一定要体现公平,一视同仁,切不可厚此薄彼,看人下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