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杆秤
□王太广
秤是一种公平交易的工具,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秤在商品交易中的作用是任何东西也替代不了的。我从记事时,就知道家里有一木杆秤。母亲说是十六两(即一市斤)的老秤。秤杆上以“星”作为斤和两的标志,每一颗星代表一两。这十六颗星,分别是北斗七星、南斗六和福禄寿三星。镶嵌在秤杆上的星,都是白色(比喻为白银)或黄色(比喻为黄金),不能用黑色。意思是做买卖要心地纯洁、善良,不能黑心,不能缺斤少两。如果少一两会“损福”,少二两会“伤禄”,少三两会“折寿”。民间的这种说法,也表明人们对秤的信赖程度。
俺家没有人做生意,因而很少用秤。只有遇到用豆子换豆腐、用芝麻换香油、用红薯换粉条时,母亲才回到家里把换回的物品称一下。按“八两对半斤”(注:新秤是十两一斤)进行换算,如果少个两把儿,大差不差的,母亲从不吭声,将就过去算了,但也有实在忍不下去、不得不说的时候。
大集体时,社员们的口粮是按“人六劳四”比例分配的。俺生产队有一朱红色的大木杆秤,头大尾细,有木锨把长,能称300斤,人称“牛尾巴秤”。分粮食、红薯时,有人往筐里装,两个人用木杠子抬秤,一名生产队干部掌秤,按生产队会计算好的数量放秤。有一次分苞谷棒子时,他们称好后每户一堆,并排堆放在打麦场上,上边压着写有户主姓名的字条,大人小孩都高高兴兴地担着筐子寻找自家分的苞谷堆。我和父亲找到苞谷堆后,准备装筐时,被母亲拦住了:“别动,我咋看咱这堆咋不够数,叫他们重称!”现场顿时一片哗然。还没等母亲发问,一名生产队干部脸红脖子粗、暴跳如雷地用右手的食指指着我母亲,口气蛮横地说:“你凭啥说不够秤?我敢给你打赌,要是不够秤,叫我的两个眼剜了;如果够秤,就罚你100斤粮食。”母亲看到对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的样子,并没有胆怯,反而坚定地说:“我要是说错了,今个俺分的粮食一点都不要!”正上小学五年级的我,吓得直拽母亲的衣襟,害怕万一赌输了,全家人不仅要饿肚子,还要受人斥责、遭人讥笑。尤其是我看到那名生产队干部耀武扬威、吆喝抬秤的人去复秤的气势,吓得我直打哆嗦。老实巴交的父亲也劝母亲不要赌气,然而,一向论直理的母亲却镇静地等待结果。复秤后,果然少了50斤,整整少了一筐。那几个分粮食的人面面相觑,不知所措。这时,那名生产队干部为了挽回面子,竟骂抬秤人不操心,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此时,本该高兴的母亲却没有吭声,而是蹲在地上抱头痛哭……
晚饭后,几个要好的邻居相继到俺家串门。有个远房嫂子说:“我也看出来了,明明你家跟××家的人口、工分差不多,苞谷堆咋小恁些呢?”有个堂婶子也说:“××掌个秤就不是他了,要是权力大了,还叫人撕吃了?”有一位叔叔埋怨我母亲,没有借机出出气,杀杀××的威风。也有人劝母亲消消气,别往心里去。其实母亲是过了事以后就忘了,她笑着说:“有理也得饶人!我不会像他那样,但愿不专门欺负老实人就行了。”
从那以后,我对木杆秤就特别关注。每当有戥秤匠挑着担子进村后,我就紧随其后,仔细观察,了解木杆秤的制作过程和有关秤的知识。 有一年,邻居李福贵家的秤杆子断了,上蔡县黄埠街上一个叫吕雨的戥秤匠来到我们村,这个人很和气,也很健谈。他边修边给我们讲:“这叫木杆秤。这木材是南方的红木。做杆秤要经过刮磨秤杆、测量、划刻度、钻眼、钉秤星、打磨、染色、包铜皮、装钮、校秤等多道工序。秤是由秤杆、秤花、秤砣、头铜、尾铜、秤钩和刀钮等七部分组成的。我手里提拉的绳叫秤毫(有头道毫、二道毫)。下面三条链连接着的盘子叫秤盘,秤杆下面坠的是秤砣,也叫‘权’,那秤杆叫‘衡’。称东西时,秤杆和秤砣必须一起使用,少哪个都不行。就像俗话说的‘秤不离砣,公不离婆’一样。两个合起来就习惯称作‘权衡’了……”这让我茅塞顿开,大开眼界。
随着我年龄的增长,经常去商店或集市上买瓜果蔬菜,打酱油醋时,少不了与木杆秤打交道,也曾遇到过缺斤少两的情况,虽然气愤,但只得吃哑巴亏。我参加工作后,从事新闻报道期间,一直想着如何揭露和识破那些心术不正、爱耍小聪明、费尽心机在秤头上玩弄花招、缺斤少两、赚昧心钱的不法商贩的卑鄙伎俩,提醒广大读者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减少损失。我曾多次深入集贸市场、群众当中以及工商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认真采访,分别写出了题为《秤杆作弊面面观》、《缺斤少两手法种种》的报道,尤其是文中对“一秤两砣”、“加重秤盘”、“手压毫背”、“手抬秤砣”、“活络秤头”、“水银秤杆”等作弊手段的剖析,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反响。
1985年11月,我被提拔为汝南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后,时任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毕世明严肃地对我说:“一个人能当上领导,就意味着拥有一定的权力。这个权力就像掌握了秤杆子一样,只有掌握好标准,做到公平公正,群众才能信服你。”我每次回到家,母亲告诫我最多的一句也是:“做人要像秤,处事要公平。”这些话都成了我人生的座右铭。至今,我一直牢记着他们的教诲,做人做事心里装着一杆公平秤。
王太广专栏:回望乡村
主要内容:回望乡村风貌,讲述乡土故事,传承天中文化,揭示深刻内涵。
个人简介:王太广,河南汝南人。生于贫困农村,饱尝生活艰辛,抒发真情实感,通俗自然亲切。多篇作品在《人民日报》、《文艺报》、《作家文摘》等报刊上发表,《驻马店日报》、《天中晚报》分别开有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