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南京上空警报再响
市民驻足默哀 缅怀30万同胞 不忘民族伤痛
昨天是第二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南京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2015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当日7时,来自北京的国旗护卫队,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将国旗升起后又徐徐降下。为死难的30万同胞,降半旗致哀。8时30分,社会各界代表抵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佩戴白色胸花,参加公祭仪式。胸花上印有“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字样。全场肃立,18名礼兵扛枪齐步进至公祭台两侧就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抗战老兵代表也参加了公祭仪式。
10时01分,随着凌厉尖锐的防空警报在南京上空拉响,往日熙攘热闹的南京城区立刻安静下来。马路上,公交车、私家车纷纷停下,鸣笛致哀1分钟;行色匆匆的路人也停下脚步在寒风中低头默哀。这一刻,所有人共同缅怀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特殊年份里,举国上下同悼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用胜利告慰逝者的同时,灾难历史再一次警醒国人,民族伤痛绝不能重演。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昨日上午在南京举行。
举国悼念
公祭效应凸显 凝聚国人精神
“参观人数的跳跃式增长,是国家公祭日带来的效应。”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说,这进一步表明公祭日的设立深得民心,高规格的公祭仪式产生了极强的正能量,促使民众回溯历史、不忘屈辱。
申遗成功
走进世界记忆 需要全人类警惕
巴黎时间10月9日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官网上公布了2015年最新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项目名单。在总共47个入选项目中,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榜上有名。“南京大屠杀发生已经过去78年,申遗的成功证明,这段苦难的记忆不仅仅属于南京、属于中华民族,而是需要全人类普遍警惕的历史记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朱成山说。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广场上,有一块沉重的黑色大理石,上面用各国文字写着“遇难者300000”,起初只有3种文字介绍,如今已经发展到11种。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经盛鸿表示,这也意味着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正在走进世界人民的记忆中。
近日,法国画家克里斯蒂安·帕赫将自己创作的南京大屠杀专题油画《暴行》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帕赫说:“我想通过这幅画作告诉世界,一定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这表明这段历史已成为全球共同的遗产,在世界范围内人们对它的认知取得了共识。
最新进展
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容
“正义必胜”添新内涵
已经为纪念馆先后捐赠1500余件重要史料文物的美籍华人鲁照宁,特意从美国赶来参加开展仪式。据鲁照宁介绍:“每一件物品的搜集都很困难,有的东西是独一无二的,如9月9日受降仪式上贴的邮票,拼成一个‘V’的胜利标志,上面盖着当时的邮戳。这就是历史的见证:日本败了,中国胜了,中国人民胜利了!”
口述历史
“我活着一天就要对所有人说这样的事情”
去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搀扶着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85岁的夏淑琴一同走上公祭台,为国家公祭鼎揭幕。
今年,夏淑琴老人86岁了,身体依然硬朗。今年的清明节,夏淑琴、向远松、常志强等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属、幸存者及后代50余人,来到哭墙前祭拜亲人,这是哭墙前第20次清明祭奠,也是去年12月举行国家公祭日之后的第一场民间追悼活动。夏淑琴带着女儿和孙女来祭奠逝去的外公外婆、父母等一家七口人。她对记者说:“今年也有很多外地记者包括国外的记者采访我,我继续跟他们说这些历史。有人问我怎么看还有人不愿意承认犯下的罪行,我说,我活着一天就要对所有人说这样的事情,这些都是真的,真的假不了。”
对于家族之痛、城市之殇、民族之恸,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有着更深的体会,他们的口述证言也是控诉侵华日军暴行的有力证据。自1984年以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通过寻访和调查,共整理4176份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目击者证言档案。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人数逐年递减,目前健在的只有百余人,平均年龄也都超过80岁,南京今年搜集了百名幸存者证言,这些证言将向全球发布。
故地缅怀
98岁湖南老兵赴南京祭奠战友
周广田向南京大屠杀遇难者敬礼。
临近国家公祭日,98岁的湖南老兵周广田,特意坐火车来到南京。“南京是我的生死关,我在这里九死一生。”78年前,他带领一个排的战友守卫光华门,初战告捷,但撤退时遇上日军攻击,战友大都牺牲了,他死里逃生。
周老的思维依旧清晰。老人回忆,1937年12月上旬,侵华日军的机械化部队越过句容防线,直扑南京光华门外。“当时我19岁,是教导总队军士营一连二排代排长,军士营全是武汉入伍的爱国学生。”周老说,12月11日凌晨,他在光华门城楼观察敌情,发现一辆坦克和4辆装甲车停在离城门约200米处。12日拂晓,日军的平射炮、重机枪集中火力猛攻光华门城门。光华门城门是南京城墙最紧要的城门。城门破出一个洞口,约一个排的敌兵大声叫着冲向洞口。“我们排四班和五班士兵在城墙上居高临下痛击敌人,六班则在门洞内两侧阻击敌人。先冲进城门的4个敌兵被我们击毙,其余敌兵在机枪和手榴弹的猛烈攻击下夹着尾巴退走了。”周广田回忆,到了下午,他们接到了撤退命令,上级指示他们从挹江门出城,赶赴下关集合过江。13日凌晨,周广田带领战士们到达下关码头(今为中山码头),但想过河的散兵很多,根本没有船只。到了拂晓时分,日军军舰已接近燕子矶。情况紧急,周广田看到轮渡码头侧面停有一小块竹排,立即命令不会游水的十几个战士登上小竹排划过江去,会游水的30来个战士则脱掉棉军服,和他一起跳江撤退。他游了200多米,幸好上游先后漂来3块木板,他抓住先漂过来的木板游泳渡江。此时日军的两艘军舰和几只快艇冲来,用火力猛扫水中的散兵。周广田立即沉入木板下,躲过一劫。等他伸出头来再看时,小竹排上十几个战友已经被日军射死在江中。
后来,周广田经过芦苇林、躲过炮弹、走上铁路,步行了一天一夜,最终遇到教导总队收容站人员,死里逃生。之后他随部队去了武汉,又参加了武汉保卫战,在一次战役里打死了20多名日本士兵。 (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