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华
三亚这个冬天有点冷。因为一位“厅官”维权事件的持续发酵,一时间,无数关注的目光投向这座素有“度假天堂”美誉的著名海滨旅游城市。
经过几天来各方的陈述、调查和激辩,公众已弄清楚了事件的始末。毕国昌将自行车锁到凉亭下属于违规停放,而且游泳的海边立有“禁止游泳”的告示牌。三亚城管执法人员依规暂扣了毕国昌的自行车和放在车上的衣物,但程序有疏漏,且事后处置不当,缺乏人性化,让老人感觉受到伤害,没了尊严。
这本是一起普通的执法案件。管理与被管理者之间产生分歧,发生争执,在实际生活中并不鲜见,最后总能找到说理的地方,也一定能把理摆清。闹到现在这般地步,有诸多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毕国昌的“厅官”身份在其中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引爆维权事件的那篇名为《一厅级干部在三亚被城管弄得没了尊严》的帖子,就首先将“亮点”着墨在毕国昌的身份上。发贴者的用意很明确:“厅级官员尚且在三亚能遭遇到如此‘待遇’,那我们普通百姓到三亚旅游能保证尊严不受侵犯?”媒体的跟踪报道大都沿用“厅官”称谓,同样有吸引眼球的考量,为的是唤起读者的“共鸣”。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厅官”身份在整个事件中没有分量。大冬天里,一个65岁的老人只穿一条裤衩在大街上奔波4个小时,投诉得不到及时回应,身心俱疲,十分虚弱,不管其中有怎样的隐情,发生在三亚街头的这一幕都应引起善良的人们足够的关注。我们关注这起事件,不应抱着看热闹的心理,而应该理性地看待事件本身。这起事件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很多。如果一定要强调毕国昌的“厅官”身份,我觉得作为一名退休的党员领导干部,毕国昌更应该在遵守社会规则方面做出表率。
另一方面,三亚城管执法人员事先并不知晓毕国昌的“厅官”身份,即使知道了,也不应该听任毕国昌随意停放自行车,该怎样处理,还得怎样处理。三亚市有关方面该怎样善后,还得怎样善后,不应该也不能因为他是“厅官”而区别对待。这是一个成熟社会的应有之举,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并且尊重每个公民的尊严。
毕国昌原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黑龙江记者站站长,高级记者。对此,毕国昌都不以为然:“此事与‘厅官’无关。我已经退休了,早就不是什么‘厅官’,我现在是以一个老人的身份在维权。”发生在三亚市的这起维权事件,如果总拿“厅官”说事,很娇情,也很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