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苏 莉 文/图
本报讯 昨天下午,在市文明大道南段,市民荀先生看着廉政文化宣传长廊上的一些错别字,感到非常无奈。“公共场所出现错别字,无疑是一种误导,希望加以改正。”荀先生说。
“文化长廊给我市的城市面貌带来让人耳目一新的变化,城市的文化品位也得到提升,但上面有错别字以及不规范的字体等,有些不妥。”昨天,本报新闻热线2830110接到市民荀先生的反映。当天下午,他专程带记者来到市文明大道南段的廉政文化宣传长廊,提出自己的看法。
荀先生说,他今年64岁,平时喜欢欣赏城市里的文化宣传长廊,在学习中陶冶情操。近段时间,他发现市文明大道南段的廉政文化长廊很不错,但一些字体不规范,容易误导市民。
“瞧,‘画面’的‘画’字,中间的‘田’成了‘申’。”荀先生指着“画”字让记者看。此外,荀先生还带着记者看了其他一些错字,比如:“纪”字的右半部“己”出头写成了“已”,“裁”字的“衣”少写了一撇,“款”字左上方的“士”写成了“土”(如图) ……
荀先生说,文化宣传长廊肩负着对外宣传的责任,公共场所出现错别字对大家来说无疑是种误导,有损城市形象,希望书写的工作人员能及时改正。
昨天,记者就此事采访了有关专家。有关专家说:“字写得不规范就是错误的。国家提倡‘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宣传栏上更应该书写规范字。”
(线索来自本报新闻热线 2830110,线索提供人荀先生获得二等奖,奖价值88元特曲酒一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