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5年10月29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瓦盆瓦罐

发布时间:2015-10-29 09:59:13  

 □王太广

“熊庄的瓦盆瓦罐——当当响。”这是当年水屯一带颇为流行的歇后语,常被用来赞誉物品的质量好。

熊庄位于水屯镇石庄村西头,紧邻驻马店至新蔡公路。人们从公路上经过此地时,老远就能看见公路北边一个烧制盆罐的土窑,冒着滚滚浓烟,直冲云霄。土窑西侧是一溜儿平房,前边摆放着一排排晾晒的泥盆泥罐,令人羡慕。

1974年夏天,我在水屯高中上学时,班里有一个很要好的同学叫熊小法,是熊庄人。一个周末的下午,熊小法领着我到了熊庄生产队的窑场。

窑场面积不大,但布局恰当。西头靠河边,是取土、和泥的地方,中间是晾晒泥瓦罐的空场,北边是一排加工作坊和仓库,东边是窑场。我们看到三个汉子穿着大裤衩、赤背光脚,在一大片黄泥巴中来回踩踏。黑黝黝脊背上的汗水像淋雨似的一直流到脚下的泥中。他们的腿上、身上、脸上粘着星星点点的泥巴。熊小法跟他们打过招呼后,对我说:“做瓦盆瓦罐首先是取土、和泥。俺庄的土质好,黏性大,老几辈的人都用这一米以下的生土,晒干后,用石磙碾压成碎末,过筛子、无杂质、兑水浸泡后再和泥。经过人们反复踩踏、摔打,像和面一样,把泥坯揉得匀匀的、黏黏的,才能转入加工制作。”

在外边平坦的场地上、木架上,放着一个个大小不一、土黄色的泥巴盆、泥巴罐。这些都已大半干了,外边的模子已经卸掉,等待装窑、煅烧。我随口问一句:“要是下雨了咋办?”熊小法赶快制止我。他说:“在这儿最忌讳的是说‘下雨’。一旦遇上急雨,所有的泥坯子就变成一摊烂泥巴了。”

看到这些熟悉的瓦盆瓦罐,我想起了每到水屯村逢集时,就有一些人一大早拉着架子车,上面装着一套套的瓦盆瓦罐,在税务所门前的空场上摆了一大片。那些人也许就是熊庄的吧。一有买主,卖瓦盆瓦罐的人就一手拎起,一手用旱烟锅子在瓦盆瓦罐上“当当”一敲,清脆悦耳,极少有裂纹的声音。这些瓦盆瓦罐的销量很大,成为熊庄生产队的主要收入来源。

那时候,瓦盆瓦罐在普通人家很普遍,生活中都离不了。瓦盆瓦罐的最大优点是透气不漏水,盛粥不发酵、不变质,但就是易碎易烂,不结实。其实,人们并不在乎这个,原因是便宜,几毛钱就能买一个,碎了再买,烂了再换。光俺家就有好几个瓦盆:大号和中号的,多用于洗衣服、和面、生豆芽、泡菜,也能盛水、盛粮食;小盆多用来盛饭、盛菜。大瓦罐盛水、盛汤,小瓦罐大多做尿罐子。尿罐子的两侧都有两个耳鼻,在这两个耳鼻上拴根绳子,晚上提进屋里,放在床边,早上提出去把尿倒进粪池里,然后放到茅厕的墙边。

如今,那些粗糙而又易烂的瓦盆瓦罐早已远离人们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结实美观的塑料、瓷、铁、铝、不锈钢等制品。但瓦盆瓦罐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它经历了无数次的洗礼和变迁,应该深藏在我们民族的记忆深处。

王太广专栏:回望乡村

reny1510117.jpg 

主要内容:回望乡村风貌,讲述乡土故事,传承天中文化,揭示深刻内涵。

个人简介:王太广,河南汝南人。生于贫困农村,饱尝生活艰辛,抒发真情实感,通俗自然亲切。多篇作品在《人民日报》、《文艺报》、《作家文摘》等报刊上发表,《驻马店日报》、《天中晚报》分别开有专栏。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