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月的中秋
□刘慧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来了。明月千里寄相思,中秋的月亮让思念更强烈、让情怀更浓。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然而这个中秋节,天中大地的月亮不知道去了哪里,只迎来一场落寞的秋雨。今夜无月,让多少人望月的情怀得以搁浅,一声声祝愿、一缕缕相思,都融进了烟雨之中,被雨雾带向他方,带向我们思念的源头。
我从小生长在农村。记得小时候,除了盼过年外,就是盼中秋节了。这毕竟是一个一年之中比较重要的传统佳节。中秋节这天,家家户户会张罗一桌好饭菜,到了晚上,全家人还要坐到院子里“愿月”。“愿月”的意思大概就是欣赏着美丽的中秋之月,再许下自己美好的愿望吧。当一轮圆月从村头冉冉升起,我们美好的希望也随着月亮一同升起。乡村的月亮是大而圆的,她如一位美丽的姑娘,披着银纱,迈着轻盈的步伐,缓缓地把一片皎洁洒向人间大地。
我们就这样坐在院子里,沐浴着月光,吃着一早准备好的水果、糕点,听奶奶讲着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听爸妈唠地里的庄稼收成,一家人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现在回想起来,仍是那样亲切、温馨。
在中秋节这天,农村还有一个习俗,就是烙焦馍。我最喜欢吃妈妈和奶奶联手烙的焦馍。节日一大早,奶奶就会把当年收获的芝麻拾掇干净,然后与面粉、盐和在一起。待面醒好,妈妈再用小擀面杖擀成一张张圆圆的、极薄的饼,然后由奶奶放在鏊子上把水分炕干,就做成了香脆可口的焦馍。我想这个手艺真的可以被收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里,因为现在年轻人会支鏊子烙馍的已为数不多。据说,支鏊子烙馍的习俗源自女娲补天。相传女娲补天时曾用白鳌的鳌壳炼石,完工后女娲兑现当初的承诺归还鳌壳。善良的白鳌并不计较鳌壳被熏黑,女娲为了纪念白鳌的恩德,按照鳌壳的样子做成了经久耐用的炊具——鏊子,供人们炊事所用,意在让人们学习白鳌的奉献精神。
令人自豪的是,我的家乡遂平县在2014年3月正式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女娲文化之乡”,所以,遂平县乃至整个驻马店的人们都还沿袭着支鏊子烙馍的习俗。在鏊子上烙的焦馍吃起来香脆可口,堪称地方风味一绝。鏊子是圆的,烙出的馍也是圆的,在这个象征着团圆的日子里,回想着流传千古的神话传说,吃着美味的焦馍,真的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啊!
光阴似箭,转眼我已过了而立之年,奶奶也离我们而去。由于生活的劳碌,已经好几个中秋节没能跟我的父母、兄弟一起团圆了,可儿时美好的记忆却像一杯陈年的酒,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浓、越来越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我想,即使今夜无月,也阻挡不了我们的情丝飞越千山万水,反而,这样的缺憾之美更让我们珍惜曾经拥有的。
无月不代表没有牵挂,无月不代表没有思念。在这没有月亮的中秋之夜,让我们在心底默吟那句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