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禁烧 加工利用是根本
□刘学华
又到秋收季节,农民们在收获粮食的同时,也收获了美好的生活。粮食颗粒归仓,孕育粮食的秸秆却成了累赘。早些年,农民们的习惯做法是一把火将秸秆烧掉,于是乎田野里火光冲天,狼烟滚滚。
将秸秆焚毁固然省事,但也衍生出许多问题,首先是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助长霾的形成,危害人体健康。其次,焚烧秸秆形成的烟雾极易造成空气能见度下降,引发交通事故。再次是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农田质量下降,影响农作物生长。我市前几年还出现过因为焚烧秸秆而殃及其他未收割的麦田着火的情况,很多户人家一年的心血付之东流。
鉴于此,我市每年都会在这个时候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布置秸秆禁烧工作,发布禁烧秸秆通告。今年尤其严厉,不但“要采取划片包干办法,逐级夯实责任,层层压实担子,做到每一块田地、每一段道路、每一棵树苗都有人看、有人管,不留死角,不留空白,严防死守,坚决杜绝焚烧行为的发生”,而且对完不成目标任务的乡镇(街道)还要严肃追责。
在笔者小时候的记忆里,农村每家每户都有至少一个秸秆垛,秸秆是烧火做饭当仁不让的主力军。后来有了煤球,有了液化气,秸秆的作用渐渐弱化,最终沦落到现在这般让人不待见的境地。这是秸秆的悲哀,却也是时代的进步。但秸秆并非全无用处。相反,秸秆在食用菌栽培、造纸、建材等领域也能发挥巨大作用,同时还能作为新型能源,生产出沼气;粉碎还田,能让土壤更肥沃。可以说,秸秆浑身是宝,而数量庞大的秸秆被这么付之一炬,实在是对宝贵资源的巨大浪费。
今年我市在布置禁烧秸秆工作时,明确要求“要把禁烧与畜牧养殖、企业生产等相结合,对作物秸秆进行转化利用,真正做到变废为宝”。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源头治理,标本兼治。比起单纯地严防死守,加工利用秸秆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有关部门要切实引导、示范,真正让广大农民认识到秸秆的价值和所蕴含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