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安全大事”的牛鼻子
□庞 岚
18日,中纪委网站发布消息,国家安监总局局长、党组书记杨栋梁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
杨栋梁的违纪违法是否与此次天津港爆炸事故有直接关联,还需要官方的调查结果来验证,而目前公开披露的诸多信息已经暴露出杨栋梁与天津港爆炸事故的“多重交集”。
其一,杨栋梁的现任职位是负责安全生产监察工作,除了国家安监总局局长的头衔,他还兼任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其二,他在天津有18年任职经历,担任副市长期间曾分管安全生产等工作,相关的任职履历表明,天津港、危化品企业都曾经是杨栋梁的分管范围。
此外,还有媒体分析,杨栋梁签署施行的《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从某种程度上为一些想要介入危险化学品仓储经营的企业打开了方便之门,因为该办法规定,依法取得港口经营许可证的经营人,在港区内从事危险化学品仓储经营,不需要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
杨栋梁是被查的第6位十八届中央委员,也是安监系统查处的最高级别“首虎”。他的落马,其意义也绝非局限于天津港的这次事故,而是对整个公共安全监管系统的一次警示。
其实,不论杨栋梁的严重违纪违法行为与天津港爆炸事故有多大关联,这次爆炸事故本身和官商勾结、安监失控有关已是事实。
据《天津日报》报道,涉事企业瑞海国际的实际控制人于学伟、副董事长董社轩等10人,在爆炸发生8小时后被警方控制。这位“隐形股东”董社轩,被证实是已故天津港公安局原局长董培军之子,他还用过董瑞海这个名字。据报道,董社轩的公司都是“人脉密集型企业”,他的父亲董培军在去世前已因涉嫌滥用职权以及贪污受贿被相关部门调查。
其实,不仅是天津港爆炸事故,回顾以往诸多与公共安全相关的事件,背后都存在着权力失范、贪污腐败的阴影。
比如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在任期间“药祸”不断,“奥美定”事件、“齐二药”事件、“欣弗”事件等都让公众的医疗安全难以获得有效保障;再比如,去年底新华社曾集中关注一些地方环保系统发生的腐败窝案,报道说多地环保部门上演“猫鼠一家亲”。
当监管生产安全、食药安全、环境安全的部门不能守住清廉的防线,当权力寻租与官商勾结现象难以杜绝,当各项安全制度与法律规章遇到“人脉密集型企业”就形同虚设时,公众的安全从何谈起?
所以,我们必须为中纪委的雷厉风行点赞——深入反腐、不留死角、没有空白,可以说是抓住了诸多问题的“牛鼻子”。只有把官场里的“隐形炸弹”全都挖出来,让“安全的人”去负责“安全的事”,公民的幸福生活才不会因为各领域的突发“爆炸”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