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自行车的情缘
□王安生
自行车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它伴随我的教学生涯几十年,我对它可谓情有独钟。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参加教育工作,是本村的一位民办教师,从家到学校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我成为公办教师,被调到其他村教学。此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自行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由于去学校的路程较远,我托兄长在县城买了一辆时尚的“飞鹰”牌自行车。
从此,自行车伴随我的出行,尤其为教学工作带来方便。我把它视为珍宝,整个车子全用黑胶皮包裹一番。车身漆黑发亮,车轮银光闪闪,看上去真像一匹黑色骏马。每天,它和我一样迎着朝阳去上班,伴着夕阳回家。从家至学校十多里路半个小时就到了。有时为了不误上课,我骑得飞快,竟然把公路上一辆辆自行车抛在后面。遇到雨天,去学校的一段土路不能骑车,我就扛着车至柏油路再骑。扛车累出的汗水从脸上直往下滚,头上冒出蒸腾的热气。
每次下班回来,我总是用破布把车擦来擦去,生怕沾上灰尘。倘若自行车出现故障,如刹车不灵、内胎漏气等,我都能自己修理。
“飞鹰”自行车骑了几年坏了,我又买了一辆“永久”牌的。上世纪90年代,各种各样的自行车就像现在的电车一样任你挑选。“永久”的骑坏了,又换上一辆“飞鸽”的,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我记不清更换了几辆自行车。
如今我已退休,家里早已添置了电车,可我仍是骑着自行车到几里路远的一家民办学校继续任教。儿媳让我骑电车上班,我说:“骑自行车悠闲自在,还能锻炼身体。”
今年春节,儿子花十几万元钱从苏州开回一辆崭新的上海大众汽车。一家人欢欢喜喜去嵖岈山风景区观赏梅花。路上,孙子风趣地说:“爷爷,这下你的自行车派不上用场了。”的确,去远地旅行,自行车不能胜任,且它已被人们遗忘,但在我看来,小汽车远远比不上我的自行车功劳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