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丁立
经过近10年的艰苦谈判,关于伊朗核问题的“6+1”会谈终于达成了历史性协议。这是难得的三赢:谈判的双方都赢,国际社会也赢。
伊朗发展核能有地缘战略的背景。由于中东地区个别国家已经取得核武能力,这一地区的战略平衡早已偏移。包括伊朗在内的一些国家断断续续有过发展核能力的念想甚至行动。伊朗先前的国王考虑过多种核选择,今日伊朗也不乏关于核威慑的战略思考。
当伊朗发展秘密核计划的消息于2002年首次传出,国际社会要求伊朗接受核查并予以澄清的要求就不绝于耳。伊朗几经推诿还是接受了一定程度的核查,但始终未达国际原子能机构所要求的透彻程度。因此,联合国安理会几度出场,对伊朗不予充分合作的行为予以制裁。美国和欧盟更是以能源及金融制裁为威胁,并对其他继续与伊朗开展相关经贸联系的国家进行连带制裁。
即便如此,伊朗仍未屈服。在伊核问题即将陷入僵局之时,军事制裁显然不是解决伊朗核问题的选择。不仅美国已被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两场战争严重牵制,而且对伊朗动武也不会阻止伊朗核计划前行,只会造成中东地区更为严重的动荡。因此寻求妥协,取得各方利益的最大交集,就是解决伊核问题的政治目标。
根据目前透露的伊核问题全面协议,伊朗承诺在未来十年大幅削减其自主核燃料循环能力,减少核材料生产。
美国等西方国家在这场关于伊核问题的谈判中并未实现最高目标:伊朗完全放弃铀浓缩甚至放弃民用发电。美国国内反对派的最大担心是,十年后伊朗将结束目前所受到的核限制,而可能扩大铀浓缩甚至钚生产,从而伊核问题将复活升温。这种理论假设并非不可能,如果美国为了追求对它更为理想的结果而拒绝相互妥协,伊核问题即刻升级为新版的朝核问题也不是没有可能,那可是美国更难对付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