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5年06月25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谊

发布时间:2015-06-25 08:03:15  

□马清漪

 

我刚记事时,父亲好像在一个名叫李寨的大队驻村蹲点结束,刚刚返城。

一天,我和小伙伴在家属院门口玩耍,看到一个大约四十岁的中年人带着一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小男孩蹲在院门口,不时朝大门外的马路上张望,好像在等人的样子。小男孩一直怯生生地躲在他的身后,两眼偷偷地看着我们做游戏。临近中午,中年人等我父亲下班回来时,急忙迎上去,父亲亲切地握着他的手问道:“老韩,你怎么来了?什么时间到的?”父亲与中年人边说边向家的方向走去。父亲将中年人让进屋内坐下,并对跟着进屋的我说“快叫韩大爷”!中年人边坐下边说:“这次步行了几十公里,到城里专程来看望你,打听了好几个地方才找到这里,家里没有什么东西可带的,就带了一篮子青菜。”这时,我才发现他带来的一竹篮青菜里有一捆绿油油的蒜苗,一捆青青的芫荽,一捆用草绳捆得结结实实、清翠欲滴的菠菜。

到了吃饭时,父亲急忙催促正在烧火做饭的母亲,别忘了加两个菜,然后起身提着篮子、拿起一个瓶子出门。不一会,父亲从街上买来肉,打了瓶散装的烧酒回来,母亲动作麻利地做了几个小菜,款待韩大爷和他的儿子。当几样小菜和一盆热腾腾的羊杂汤端上桌后,大家围坐在桌子的四周。韩大爷和父亲端起酒杯喝起了酒。两个人推杯换盏,几杯酒下肚,酒酣耳热,顿时打开了话匣子,东扯葫芦西扯瓢地拉起了家常,谈起父亲驻村时在村民家吃派饭的一些往事。父亲问起了韩家老爷爷的身体情况,问起村里那头牲口怎么样了,说那可是村里耕田、梨地不可缺少的,也是村里最值钱的东西,还问起今年的庄稼收成怎么样?吃得饱饭吗?韩大爷一一作答,父亲一边静静地听着韩大爷的答话,满意地点着头,一边给韩大爷敬酒、夹菜。

这时,我才从他们的谈话里了解到,在那个年代,农村生活条件极差,父亲驻村时就住在村生产队的牲口棚里,乡亲们把驻村干部当亲人,每天力所能及地拿出仅有的一点白面和最好的食物招待驻村的父亲,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的生活。韩大爷还讲起,有一天深夜下着大雨,他患了急性阑尾炎,父亲和村里的年轻人一起硬是连夜推着板车冒雨跋涉了十几里泥泞路,将韩大爷送到了公社卫生院,才保住了他的性命。这时,我发现韩大爷的话里充满了感激之情,眼里溢出了泪水。他说父亲对他有救命之恩,是他的恩人,也是群众心目中的好干部。父亲驻村结束返回单位后,与村里的乡亲们始终保持着联系,工作再忙也要抽空回到那个他曾经战斗、生活过的小村庄,与乡亲们见见面、拉拉家常,这次见到韩大爷,自然像见到久别的亲人那样亲切。

饭后,韩大爷执意要走,父亲再三挽留他在家里住上一宿第二天再回家,韩大爷说家里太忙,地里还有不少活要干。父亲送出门很远,在门外又掏钱为韩大爷的儿子买了几个烧饼,并从口袋里拿出粮票,塞在韩大爷的衣兜里,目送着韩大爷父子俩离去的背影渐渐远去……

四十多年过去了,人生中经历过无数的事情,然而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那是父亲下基层时,与纯朴、善良的乡亲们在同甘共苦中建立起来的生死情义。如今,我耳濡目染从父辈的言传身教中,学到了他那种爱人爱民、视人如己的品格。这种品格至今仍然影响、教育我应该如何善待群众,如何保持人与人之间那种乡谊、真诚和“常态”。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