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李玉荣 通讯员 赵成福 文/图
赵小参与家人在一起。
瘦弱的身体,朴实的话语。这是记者日前见到赵小参时的第一印象。然而,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感到她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女人。她扛起了家庭的苦难,也扛起了家庭的希望。她为弟弟妹妹们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家。
今年62岁的赵小参是平舆县万金店镇王寨村人,几十年来,她无怨无悔抚养3个婆弟、两个婆妹及两个侄子。在自己身患癌症的情况下,她仍然肩负家庭的重任,坚持偿还几十年来抚养弟妹们欠下的外债,被弟妹们称为“嫂娘”。
借12家的钱才安葬了公婆
初中毕业后,赵小参一直在村里担任民办教师。1979年,经人撮合,26岁的赵小参嫁给了自己的同学——万金店镇王寨村油坊店村的李雪太。当时,这门婚事遭到了她娘家人的强烈反对,因为李雪太家兄弟姐妹多,在全村穷得出了名。但赵小参认为李雪太诚实有才华,经过努力他们一定能过上富裕的生活。
结婚后,赵小参和爱人齐心协力,第三年就盖起了3间土房,两个儿子相继出生,小日子过得很甜蜜。
但好景不长,1983年,在54天内,公公婆婆相继去世,撇下两个婆妹和3个婆弟,最大的17岁,最小的才6岁,家里仅有东倒西歪的两间堂屋和一间用木头顶着后墙的厨房。赵小参借了12家的钱,才将公婆安葬。
对待弟弟妹妹比对自己的孩子还亲
“当时我丈夫就愁病了,我劝他说咱不能倒下,得好好活着,把弟弟、妹妹们拉扯大。”说起当年,赵小参眼含热泪。
公公、婆婆去世后没几天,弟弟、妹妹们居住的老屋突然坍塌,赵小参和丈夫当即把弟妹5人接到自己家里住下。就这样,她家的3间土房一下子挤进了9口人,晚上还得把养的鸡、猪、牛关进屋里,屋里没个转身的地儿。见此情形,村干部建议他们花1100元钱把生产队那3间没上瓦的仓库买下,也给五个弟弟妹妹安排个住处。1100元钱,这在1983年,对赵小参家来说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赵小参既喜又忧,但很快做出决定:买下仓库,3年还清欠债。就这样,赵小参给5个弟弟妹妹置办了一个“新家”。
为了更好地照顾弟弟妹妹们,她不得不辞去自己心爱的民办教师工作,全身心担起了全家的重担。此后7年中,她节衣缩食、辛苦劳作,带领大婆妹每天为大家洗衣做饭。为了省钱,她常在哄睡自己的两个儿子后,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为全家人缝补衣服。
“记忆最深的一次是我上初中时,由于家庭困难,嫂子经常为我送饭。有一天,漫天大雪,房子上结了很厚的冰。早晨7时,早自习下课后,我看见嫂子挑着担子等在那里。担子的一头装吃的,另一头是穿的,我很心疼也很感动。”谈起嫂子对自己的疼爱,四弟哽咽着说不下去了。
在抚养四弟长大的同时,赵小参还把两个婆妹风风光光地嫁了出去;帮助二弟和三弟盖了新房、办了婚事,让他们都有了温暖的家。1999年,看到村里和四弟年龄相仿的人相继成了家,赵小参开始为四弟张罗亲事。四弟当时还没有宅基地,赵小参就和丈夫合计着先用儿子的宅基地给他建房。
手上没有钱,赵小参忙完三夏就独自到广州,一边拾荒挣钱,一边借款,终于凑足了1500元钱。就这样,四弟的新房在这年冬天破土动工了。但这时,当兵的小儿子却因没有新房与女朋友分了手。看到妈妈表现出的自责和欠疚,儿子反倒安慰她说:“妈,您的做法我能理解;您的心情,我懂。”
虽然还欠一两万元的外债,但赵小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兑现了当初对公婆的承诺,5个弟弟、妹妹相继结婚,艰难的日子就要过去了。
2002年秋,初尝幸福滋味的赵小参却在一次体检中被查出患了食道癌。村干部和乡亲们听说后纷纷赶来看她。赵小参笑着说:“你们放心吧,我不能死。我对父母没尽完孝,为养活几个弟弟、妹妹欠下的债还没有还完,我的两个孩子还没成家。”
“嫂子,您就是俺的‘亲娘’!”
“屋漏偏逢连阴雨,那时真是苦,但我想自己会挺过来的。”赵小参说,在她患病期间,二弟媳妇突然暴病身亡。此时,二弟在外打工,失去联系,自己18岁的大儿子正读高中,15岁的小儿子在读初中。为了不让两个侄子的学业受到影响,赵小参毅然决定:收养两个侄子!面对愈加沉重的生活负担,她不得不拖延自己的治疗时机,尽力供养两个侄子读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大侄子参加高考后金榜题名。这时,二弟终于踏进4年未回的家门。听了儿子深情的诉说,二弟扑通一声跪在赵小参的面前:“嫂子,我这辈子最尊敬的人就是您,您就是俺的亲娘!”
赵小参先后做了3次手术,抽掉了两根肋骨,截下了25厘米长的食管。出院后,又接受了数年断断续续的化疗。5年后,她奇迹般地康复了。
30年来,为抚养弟弟、妹妹加上自己看病,赵小参家欠下了5万余元的外债。虽然弟弟、妹妹们多次提出分摊偿还,但都被她拒绝了。
她说:“在公婆面前,我是大儿媳妇;在平辈面前,我是大嫂;在晚辈面前,我是大娘。这3个‘大’字就是我的全部责任。只要你们各自过好日子就行了,所有的账不用你们管。”
于是,身体还很虚弱的赵小参,在亲人们的万般牵挂下,独自到天津市一个农业园区,干起了打药、拔草等农活。踏实能干的她受到了老板的认可。农活较少的时候,她就走上街头或家属区,拾废品卖钱。十几年来,她没买过一件新衣服。她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尽可能地多攒些钱,尽快把家里的欠账还完。
去年8月,她听说同村的宋某打工回来了,就赶忙前往他家,还上了14年前借他的800元钱。还上这最后一笔欠款后,赵小参心上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如今,苦难已随风而去,赵小参被幸福包围着——弟弟妹妹们都有了自己幸福的生活,对她都尊敬有加,一有空就去她的院里坐一会儿。
大儿子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中关村工作,结了婚给她生了个大胖孙子;二儿子从部队转业后在新疆办厂创业成功,还给她娶回一个师范大学毕业的漂亮媳妇。两个儿媳妇都特别尊敬她,经常接她小住几天,并大包小包地给她买新衣服,时不时地给她塞零花钱。
令赵小参夫妻惭愧的是他们老两口一辈子都在忙着给弟弟们盖新房,却没能给自己的两个儿子盖上房子。两个儿子靠自己的努力不仅在城里落了户,而且二儿子要给他们老两口在县城买套房子,让受了一辈子苦的父母享享清福。
2014年8月,在驻马店市身边好人巡回报告会上,赵小参的宣讲让很多人感动得流下热泪,很多网友在网上发贴点赞。
2014年,赵小参荣登“中国好人榜”, 被评为第一届“驻马店市道德模范”。2015年5月,赵小参被授予驻马店市2015“天中最美母亲”荣誉称号。
“现在,我感到很幸福。弟弟妹妹们过得好,孩子争气,自己还能劳动,身体恢复得好,还有党和政府以及好心人的关心,我很满足。”接受记者采访时,赵小参满足地说。
她是一座不朽的道德丰碑
□李玉荣
“风吹雨打,青丝白发,最亲最爱的还是烛光里的‘妈妈’”。赵小参虽是嫂子却胜似亲娘,她就是弟弟妹妹们心中最美的“妈妈”。
没有血缘,却有亲情。一个人的伟大,撑起几个人的天空。赵小参是个平凡的人,却做到了常人很难做到的事情。赵小参的公公、婆婆相继离世,撇下了两个婆妹和3个婆弟,最大的17岁,最小的才6岁,家徒四壁一贫如洗。30多年来,她无怨无悔,履行着一位母亲的责任,精心照顾和抚养5个婆弟、婆妹和两个侄子,帮助弟弟妹妹5人相继成家立业了。其间,她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心血!正是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爱心,感动了她身边的每一个人。
2002年赵小参患上食道癌,数年里经历了多次化疗。其间,二弟媳突然暴病身亡。二弟在外打工,失去联系,她又义无反顾地收养了两个侄子。面对愈加沉重的生活负担,她不得不拖延自己的治疗,省钱供养两个侄子读书。赵小参用自己平凡的举动,为构建和谐社会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
破败的房屋在风雨中飘摇,赵小参挺立着成为不沉的方舟。在公婆面前,她是孝顺的媳妇;在弟妹面前,她是如母的嫂娘。她用大爱情怀,铸就了一座不朽的道德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