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5年02月10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66岁退休教师写村史“回望乡村”

发布时间:2015-02-10 08:39:13  

□晚报记者   张广智  通讯员   孙联邦

“退休后我就想着为家乡人做点儿事,具体做啥事,当时没有眉目。后来,在与乡亲们交谈时,我发现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不知道自己的村史、家史、族谱支系。这对我是一个刺激。我想,现在乡亲们富裕了,有点儿数典忘祖了。无论咋说,乡村文化的根脉不能断呀!我就想着写村史、修族谱,让村里人找回共同的记忆,记着家乡,感恩家乡,建设家乡,回报家乡。”上蔡县崇礼乡马庄寨退休教师马士廷对记者说。

今年66岁的马士廷,从教20多年,中学高级教师,当过中学校长,现在退休在家。本可以安度晚年、尽享天伦之乐的马老师,想趁自己腿脚灵便、身子骨硬朗的时候,发挥一下余热,写村史、修族谱,给村民们办点儿实事。

“村史是一个国家历史变迁、发展变化的缩影,是一部厚重的乡村文化史。我想用写村史的方式,教育和启发后代传承乡村文化。希望我写的村史能够对乡村文化建设有所帮助。我们马庄寨有600多年的历史,可以从明朝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写起。我写村史是对后人负责。”马士廷说。

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现在,村民大多外出打工,留下来的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和留守儿童。这给收集资料带来很大困难。仅收集资料,马老师就花费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在村里一些老人的支持下,他找到村委会,得到村委会的大力支持。村委会动员村民配合马老师的工作。马老师挨家挨户走访,联系在外打拼的村民。很快,大家被马老师的精神感动了,有的放下手里的活儿,请假从外地赶回来,为马老师提供资料。

马老师被乡亲们的热情感动了,不顾年事已高,白天收集资料,晚上整理资料,光手稿就写了厚厚的一摞。为确保收集到的资料翔实可靠,他到相关部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和史志,并对村里的老人和村干部进行了走访。对一些年代久远的人物和事件,为了使记录符合史实,他查找资料,直到写得乡亲们满意为止。去年,马老师正式动笔写村史,光手稿就写了五六本。目前,一部两三万字的《上蔡县崇礼乡马庄寨村史》初稿已经完成。

“正是由于乡亲们的支持,我才完成了自己的愿望。过去乡亲们一年到头在外打拼,大家难得见上一面,很少联系。现在好了,乡里族人彼此亲热起来,走动起来,大家相互交流致富奔小康的经验,还化解了一些矛盾和纠纷。左邻右舍谁家有啥事儿,大家都自觉帮扶。”谈到写村史给村里带来的变化,马士廷感慨地说。

村史写完后,马士廷老人不敢怠慢,集中走访了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抓紧时间写出了族谱。尤其是族谱里规定的《马氏家训》,倡导文明、和谐、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了乡亲们的赞同和欢迎。同时,村委会根据村民的要求,建起乡村文化园,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马庄寨600多年的变化过程以及现状。“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祖宗是谁,忘了根,是可怕的。”马士廷老人说,现在好了,有了村史,有了族谱,有了文化园和石碑,把乡亲们聚拢起来,乡亲们心里就有了根。有了这些,无论他们走到哪里,心里都装着祖宗,装着上蔡县,装着马庄寨。

马老师写的村史采用编年史的方法,分为三个部分,从明朝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移民到现在,上下600多年,从先祖移民、村址变迁、族人繁衍、人文典故、大事记录、村庄发展、历史传说、乡贤望族等方面,全面、客观、生动记录和再现了马庄寨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驻马店的变化史,是一部回望乡村、传递正能量、体现驻马店精神的活教材。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