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太广(驿城区)
著名文学评论家季红真说过:“一个在乡土社会度过了少年时代的作家,是很难不以乡土社会作为审视世界的基本视角的。”也许因为我们都是汝南人,有着共同的农村生活经历,有着他人无法理解的乡情,有着共同的业余爱好,所以,刘军甫创作的诗歌总是让我有一种亲切、熟悉、温暖和百读不厌的感觉。读他的诗歌,我不仅看到了作者灵感与乡情碰撞的智慧火花,还看到了一朵朵张开的心灵花瓣;读他的诗歌,我不仅感受到了一种旋律之美、韵致之美、激情之美、乡土之美,还品味到一种艺术享受,就像在品尝家乡的天中老酒,口味绵醇,回味悠长。
温馨的文化回望。
哲学的诗意表达。凡是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农村孩子的成长大都是从干农活开始的。刘军甫生在农村,长在农村,1977年全国高考制度改革后才走出农村。在农村的苦难磨炼使他对田野的一草一木有切肤之感。诸如“剜野菜”、“捡麦茬”、“推磨”、“锄地”、“犁地”、“拉耙”、“摇耧”、“扬场”等农活,都是刘军甫从少年到成年的必修课。当他在今天对这些农事回味时,已经变成哲学的思考了。正如古人所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及文章。《锄地》中所写的“锄头冲锋向土中/翻开黄泥寻梦境/松土灭草壮谷苗/倾心洒汗做园丁。”此园丁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园丁。在农村被称为“庄稼把式”的人是指会犁地、耙地、摇耧、撒种,精通各种种田技术。刘军甫在《摇耧》中这样写道:“左摇右摆摇乾坤/播种全靠摇耧人/三行种子圆我梦/两行脚印连冬春。”这里把摇楼当作摇乾坤之意,已经上升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高度。如果没有“摇耧”的生活体验,不会有他此生的进步。而这种艰苦的农村生活,繁重的体力劳动,恰恰砥砺了他的意志,培养了他的情操,也许这就是刘军甫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率真的诗人性情。著名诗人艾青在诗中倾吐他对土地的情愫:“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无独有偶,刘军甫在《小河》这首诗里写道:“小河弯弯绕村头/梦归大海日夜流/少时曾游寻童趣/如今常忆是乡愁。”刘军甫诗中的“乡愁”,不是台湾诗人余光中抒发的那种“你在这头,我在那头”的感叹,而是一种对家乡自然生态的形象表达,是一种对家乡小河由眷恋拂动的情感涟漪、不期而至的记忆投射,是一种对往事追忆中相对无言的心灵慰藉,是一种虽然无语但胸中波浪汹涌的神游之旅,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忧愁伤感,是一种游子思乡的责任担当。刘军甫《记住乡愁》的组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回想、回忆、回望的深情画卷,还表现了一种对故乡今昔变化、时代变迁、社会发展中的无奈、无助的伤感之情。
在刘军甫的记忆档案里,深藏最久最美的就是这种古朴的、唯美的乡村记忆。这种乡村记忆虽然是传统的、单调的,但永远是鲜活的、深沉的、民族的,因为他让我们“记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