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4年08月21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诗意的馨香

——读姚鄂梅小说《像天一样高》有感

发布时间:2014-11-27 15:10:31  

□曹蔚华

 

读完姚鄂梅的小说《像天一样高》,长舒一口气,胸中升起一股复杂的、难以名说的情感。10分钟后,坐在奥斯卡影城,当“浪漫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宛若天籁的琴声优雅响起时,书中那个外表叛逆却内心坚强的女孩小西,也在琴声中忽隐忽现:小西在乌市北郊小小的土坯房前艰难躬耕,用双手开垦清贫的世外桃源“陶乐”;小西在塔镇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漠里张口结舌,充满兴奋和恐惧;小西小心翼翼地把康赛粘在树上的诗作揭下,精心制作《林间清唱》;小西头戴草帽、拦腰系着巨大的包袱,在炸蕾吐絮的棉花地里“愈战愈勇”;小西白天在雇主家打扫卫生,夜深人静后拧暗台灯,悄悄创作属于自己的《来去如风》……她没有写过一首诗,却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懂得将诗意付与生活和实践的人。著名评论家汪政说:“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这样的成长终成正果。多少年过去了,虽然芳华不再,但这个世界仍能随处遇到诗的馨香。”

小西没有写过一首诗,却一直为了心中的“伊甸园”诗意而坚强地活着,而康赛——这个17岁就开始写诗、“衣不必蔽体、食不必裹腹,只要能保存诗之思就可以”的纯粹意义上的诗人,却在成长的尴尬中,激情渐渐消退,步履渐行渐远。当他出人意料地接受母亲的安排,回到家乡做了一名循规蹈矩的公务员,且得意于自己“也能游刃有余于公文之中”时,那个透明、童稚,只想安静地坐在陶乐里,看满屋的诗句野花般绽放,在清贫里磨洗诗歌的翅膀,在树林间放飞激情的诗人,彻底“死”去了。当初的他,甚至鄙视一切谋生的手段。

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阿原、康赛、小西和晏子,他们追逐着诗歌的气息而聚,终因世俗的烦恼而散。诗歌让他们魂魄荡漾、精神富有,也让他们挣扎纠结、陷入贫困。陶乐最终成为一片荒地,他们的梦想一点点被现实生活击垮,零落成泥。姚鄂梅“建立”了一个当代物欲世界的乌托邦,也打碎了这个精神殿堂。

行走红尘俗世,我们无法像纯粹意义上的“康赛”那样,超越世俗功利,远离追逐诱惑。我们不纯真、不澄澈,我们戴着赖以生存的虚伪面具,也离不开尘世里一些必需的东西,比如,购买衣服、粮食或婚姻的纸币。或许,我们的灵魂里都嵌着农民、工人或小商贩的楔子,让我们无法追随最质朴、最本真的内心,但生存之外,我们依然可以像小西那样,在喧嚣中固守一丝超脱,在风雨中呵护那份朴素而奢华的追求,诗意地生活。就像一曲天籁之音,或许不能替代明天的早餐,却能让我们在躁动的夏夜,轻拂心灵的尘埃,捕捉一缕晶莹的宁静与清凉。

诗歌是一曲无声的心灵乐曲,音乐是一首有声的灵魂诗歌,她们都有穿透生命的力量,吸引我们情不自禁回望那遥远的旧日时光,寻觅灯火阑珊处的斑驳影像,打捞不知不觉中散落飘飞的精神碎片。无论是细腻、触碰思绪的诗歌,还是浪漫、动人心弦的乐曲,都是内心深处纯朴的吟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和向往,而我们,在滋润心田的同时,嗅到的是无处不在的诗意的馨香。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