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湘民(驿城区)
我学下围棋是在上世纪80年代。那时,中日围棋擂台赛进行得热火朝天。以聂卫平为代表的中国棋手,在关键时刻创造出奇迹。由此,九州大地迅速掀起一场围棋热潮。
我的老师是机关里的一位军转干部,他是在部队学会的围棋。据他介绍,他的老师与中国第一位九段棋手陈祖德有点儿渊源。现在看来,那时他也就是业余初段的水平。不过,当时足以成为我们眼中的“神”了。
迷上围棋一晃就是20多年。有人说,围棋在古代是最贴近兵法的游戏,它的魔力会让所有醉心战略的男人欲罢不能。这话我相信,因为当初一起学棋的10多个棋友至今对纹枰对弈情有独钟。围棋是中国发明的,它蕴涵着华夏古代哲学的丰富含义,意韵深远,魅力无穷。它变化多端,有“千古无同局”之说,同国际象棋有着本质的区别。把有关程序输入计算机,它可以打败国际象棋大师,但恐怕拿一个业余的围棋高手都没办法。这是因为,围棋里存在着一种“势”,这种“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高手们对弈,拼的不是技术,而是围棋以外的东西。无怪乎著名九段高手俞斌说,不喜欢哲学的棋手下不好棋。
人到中年,下围棋已不在乎输赢,一席手谈,风静波平看月明;一杯淡茶,甘苦沉浮阅人生。胜固欣然,败亦可喜,这是围棋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性情的一种境界。认真地下好每一歩棋,珍惜一路走来积累和经营的“势”,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精神。随意的一手败着,可能使局面很难挽回。人生的道路上,每走一步又何尝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