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4年07月24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滚滚红尘中的守望者

——温培雅长篇小说《我们曾是文艺青年》读后

发布时间:2014-07-24 14:56:53  

□王慧玲

 

读完温培雅的长篇小说《我们曾经是文艺青年》,已是第二天凌晨4时。此时发现自己竟然毫无倦意,而且非常想写点儿什么——因为,我曾经是文艺青年。

认识培雅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她还在当时的驻马店师专现在的黄淮学院求学。那时我在《驿城晚报》当副刊编辑,她给我写信投稿,笔迹稚嫩,文章清丽,是现在流行的“小清新”风格。一晃过去将近20年了。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还有多少人能耐得住冷雨敲窗的寂寞?在滚滚红尘中,还有多少人能孜孜不倦地追求文学梦?培雅在坚守,她的执着与努力令人敬佩。

这些年,培雅的成长和进步是有目共睹的,她的勤奋、执着、谦虚常常激励着我。她不仅散文、诗歌、小说常常见诸本市的日报、晚报等报刊,还撰写了几十篇新闻专业论文,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并获奖。今年,培雅的长篇小说《我们曾是文艺青年》问世。

翻开小说,我们在激情飞扬的文字里一起走进青葱的文学岁月,走进痛却幸福着的婚姻。在喧嚣浮躁、物欲横流的当下,浪漫、简单、纯净的心,被复杂、残酷、冷漠、阴暗的现实击打得支离破碎。为虚荣、为尊严、为生存,我们行走在充满诱惑的河边。谁没有过奋斗的苦恼、情感的困惑、婚姻的疼痛?生命有时脆弱得不堪一击,很多身边熟悉的亲人、朋友在你猝不及防中瞬间消失,让你悔,让你痛,也让你重新审视人生。

我被小说中的人物所吸引,他们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亲切而熟悉。小说围绕一对文艺青年刘宛晴和徐鲁风展开,揭示了同学、同事、好友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和人性的矛盾。从结构上,悬念层层递进、语言环环相扣、故事引人入胜。网络语言和幽默描写穿插其中,使整篇小说自然、亲切。作者以女性特有的对生活的细腻观察,描述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时用充满哲理的评价,给人以启迪。特别是散文化的阐述,既体现了作者的语言功力,又将文艺青年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生活让我们收获了友情,也看到了丑恶。作者相信人性善良的本真不会泯灭。作者有颗向善的心,所以结局是好的。对插足主人公婚姻的好友何田田,作者让主人公刘宛晴给予了她充分的宽容——去监狱探望她,为她带去爱她的人的消息。为生存和满足女友的虚荣而卖身当“鸭”的辛放,作者将他“安排”到甘肃一个偏远的乡村小学执教,让他“魔鬼”缠身的灵魂得到救赎。那个命运多舛的女明星米小朵,也过上了安逸的生活……

对小说的评论我是门外汉,只能谈谈自己的这些粗浅的看法。祝一直没停止前进步伐的培雅在文学创作路上越走越远,收获丰盈的人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