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4年08月05星期二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 瓜

发布时间:2014-08-05 10:39:34  

□王太广

小时候,我记得俺村东头的斜尖地是生产队的菜园,种的黄瓜叫“一串铃”,也叫“地黄瓜”,因为产量低,后来就不种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菜园里种的都是搭架子的“大青把”和“手榴弹”黄瓜。

菜园临着河沿,是我们上学的必经之地。园匠韩凤启,外号“老镢头”,虽然说话不中听,但人很勤奋,我经常看到他在菜园里挖地、打畦、除草、浇水、施肥、摘瓜……十多亩地的菜园,他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队长曾派我母亲和大菜婶、娄纪英婶几个妇女帮助他在菜园里干活。我没事时经常跟在母亲后边玩,看她们怎样干活。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每年这个时候,“老镢头”就把葫芦里放的黄瓜种取出来,泡到小红盆里,盖上一个破棉被,放在床头捂。没等几天,黄瓜种就生出了芽。

“老镢头”把黄瓜芽起出来分别放到几个妇女拿的蓝圈碗或大海碗里,然后,到菜园留好的黄瓜畦里刨好等距离的埯子,浇好水,再用筷子把黄瓜芽儿一个一个栽进不深不浅的埯子里。

“老镢头”对几名干活的妇女说,黄瓜种生出来的芽,是黄瓜苗的根,用筷子下的时候,一定要把芽儿直立着插进埯子里,千万别碰断了,不然的话,长出来的黄瓜是苦的。

黄瓜长得快,全靠水车带。菜园南边紧靠河沿的地方有一口井。井台上有两块宽大厚实的青石,两边码着青砖。青砖上长着缕缕青苔,缝隙间生长着几棵枸杞藤和杂草,给沧桑的古井增添了些许生机。井台上架着生铁铸造的水车,非常笨重。

我路过时经常看到,蒙着眼罩的毛驴拉着水车木杠在井台上不停地转动。木杠的转动带起水车牙盘的转动,缚在圆型牙盘上的铁链子随之滚动,齿轮之间咬合时发出清脆的声音,看到橡胶皮垫不断地将水从井下通过长长的铁皮管子逐渐地往上汲,然后源源不断地流进井口上的水簸箕里,再像小溪一样涓涓地流淌着,流入菜园浇灌黄瓜和其他蔬菜。

浇灌后的黄瓜长得水灵灵的,浑身长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刺,脑袋上长着一朵淡黄色的小花,散发着一股鲜嫩的清香。我每次路过那里,闻着那淡淡香气,看着那嫩嫩的、碧绿的黄瓜,嘴角就流出口水来。

想吃黄瓜得等生产队分瓜,分一次黄瓜不容易,得积攒到一定的数量,直到嫩黄瓜变成了老黄瓜时,“老镢头”才让几个妇女清早起来把一根根黄瓜摘下来,装进大筐里,然后倒在水车旁的空地上。我们小孩子看到此景,兴奋得像过节一样,奔走相告,纷纷回家拿篮子到菜园里分黄瓜。

不一会儿,大姑娘、小媳妇、老头、老婆们边走边说,后边还跟着一些小孩,三三两两,前呼后拥,陆续来到菜园。

我把黄瓜拎回家,母亲用凉水洗了洗。嫩的让三姐和我直接吃,不老不嫩的切成丝或拍碎,与蒜泥一起搅拌着吃蒜面条。那根又长又粗又笨的“黄瓜瓢”,吃着酥脆,嚼着有点儿发酸,母亲就把它切成条、切成块,或腌制,或与苋菜、香菜、洋柿子一起熬熬成酸溜溜的汤,开胃提神。

那时候,我吃的嫩黄瓜虽然不甜,但吃了之后嘴唇凉凉的、麻麻的,孩子们在一起时纷纷把舌头伸出来看,全是绿色的。那时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如今上哪儿找呀?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