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4年08月05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碗面的乡愁

发布时间:2014-08-05 10:29:06  

□马清漪(驿城区)

出生在素以“中原粮仓”、“中原厨房”著称、黄淮平原小麦主产区的我,似乎与生俱来就对面有着莫名的亲近情感。从小到大,我与面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日三餐离不开面,早晚稀饭馍,中午一顿面,终日与面食相伴。我对面的感情根深蒂固,与山东人“送客饺子迎客面”的生活习俗一样,吃面成为我约定俗成的生活习惯。庆贺小孩满月时要吃喜面条,为家族亲戚长辈祝寿需要吃长寿面,而面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

18岁那年,我离乡背井来到了胶东半岛的军营。临行前母亲为我擀的那碗手工面条是我生平吃到的最佳美味,让我终身难忘。然而,来到异地他乡,部队里一日三餐吃大米,我吃惯了面条的肠胃对于大米却显得有点生涩疏离。

我很不习惯当地的饮食,常感到胃疼,终日没有食欲。在部队,只有病号才能享受到吃面条的待遇,极少人能吃上面条更不用说手擀面。

一次部队组织野外驻训,我和留守营区的几个老乡到兄弟连队搭伙。饭不合口,食不甘味,我便偷偷与几个老乡合计:咱们炊事班不是有面板和火炉吗,咱也赶鸭子上架露上一手,动手做一回手擀面,让大家品尝品尝,过一次面条瘾。说干就干,我学着平时母亲做饭的样子,先用盐水和好面,将面和匀实了,放在那里兴着,幸好炊事班没有带走面板,没有擀面杖就用酱油瓶代替,好不容易将面皮擀好,切成宽窄不等的面条。我们借来油盐酱醋,切好肉丝,备好青菜,但还是犯了愁,没有炒菜锅怎么办?

有人提议干脆就用水壶炒菜、煮面条,就这样,不一会儿一壶热腾腾、香喷喷的面条出“壶”了。几个人蜂拥而上,筷勺齐用,下手狠捞。一会儿功夫,我们就把一壶面吃得精光。

我还没有品尝够其中的美味,就早已汤净面罄。大家饱餐一顿后一致认为,这是一顿比西餐还要合口的面条,也是久违的家乡味道。从此,我便在老乡中留下了“面条大王”的雅号。

后来,我又因工作需要,远行千里到了首善之区、皇城根下的京城。在京城进修求学时,京城的几个河南藉老乡习惯吃面,而适应了面的胃肠,在家乡时就已将小麦面的原香味根植体内,对面钟爱有加,按京城人的话就是“好这一口儿”。几个人吃米饭吃得索然寡味没有胃口。在异地他乡,“好这一口儿”的几个河南藉老乡为了能吃上一碗家乡口味、热腾腾的烩面,不惜排长队等候半天,甚至步行几十分钟或忍住饥肠辘辘乘车跑很远的路程,才能心遂所愿。他们就是为了享受那一碗面的味道,饱享那难得的口福。

至今想起来,含在口里绵软、嚼起来筋道、汤味纯正可口、口感极佳的一碗家乡面,真的令人留恋。在异地他乡生活了20多年时间里,我一直没有忘记家乡面的味道。在我心目中,一碗面的味道能抵得上山珍海味、美味佳肴。尽管那里与家乡远隔千山万水,而身在千里之外的我们,能通过一碗面把对故乡共同思念的人们凝聚在一起,把人与人心的距离拉近,把乡情挥洒得淋漓尽致。

“独在异乡为异客”,一碗家乡面刺激着我的味蕾,撩起我思乡之念,令我消愁忘忧。

许多年过去了,不知经历多少沧海桑田,不知吃过多少美味佳肴,最难忘的还是家乡面的味道。那是乡村生活烙在我身上的特殊印记,那是对儿时那段天真烂漫日子的甜蜜的回忆和温馨的记忆。

一碗热腾腾的面条里洋溢着亲情、友情、爱情,荡漾着一丝丝温馨,渗入骨髓里、沁在筋肉内、流淌在血液中!

那种温暖的感觉令人回味无穷,终身难忘!

一碗热面,一句乡音,一世乡情,唤起人生中一缕浓浓的乡愁!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