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吉克的好骑手?没错。我的马术比医术更出名。”79岁的中国高原医学的学术带头人吴天一院士嗓音铿锵,透着高原人特有的敞亮。他登山之矫健、肌肉之结实,让孙儿辈的记者愧得脸红。“我这身板,是半个世纪在马背上练出来。”吴天一说。
14万“天路大军”的“保护神”
2001年,吴天一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恰逢青藏铁路开建。每年有数万工人在海拔4000米至5072米的唐古拉山作业。
“高寒缺氧给铁路建设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我知道,自己又有了用武之地。”吴天一说。随后,他担任了铁道部青藏铁路一期建设的高原医学顾问和二期建设的高原生理研究组组长。
在他的指导下,青藏铁路建起23个供氧站、25个高压舱站。他创新性地提出“高压舱、高压袋、高流量吸氧”及“低转、低转、再低转”的三高三低急救措施,建立起一系列卫生保障措施和急救方案。他在铁路沿线作高原病防治知识的科普报告,撰写《高原保健手册》和《高原疾病预防常识》,送到施工者手中。5年间,14余万名筑路工人无一人因急性高原病死亡,被誉为“高原医学史上的奇迹”。人们称赞吴天一是“天路大军”的“保护神”。
14处骨折 镌刻着赤子忠诚
“我是一个粉身碎骨的人。”吴天一语出惊人但实事求是。
50多年的高原科研工作中,他大部分时间是在马背上,在高山、冰川、草地间的调研、义诊中度过的。多次车祸,造成吴天一肩胛骨、髌骨、肋骨等14处骨折。最严重的一次4根肋骨骨折,其中一根肋骨差一点戳入心脏。为了亲身实验氧舱,他的耳膜多次被击穿。上世纪90年代,吴天一设计的大型高低压综合氧舱建成了。它上可升至海拔1.2万米,下可降至水下30米,但人体实验有风险。“我设计的,肯定我进。”吴天一毫不含糊地说,“到了海拔5000多米时,压力下降速度太快。我突然头疼,耳膜‘嘣’的一声穿了,什么都听不见了。”后来,在青藏铁路建设中,吴天一提议建设的铁路沿线配备供氧站、高压氧舱,被证明是解救急性高原病人的最佳办法。
“高原给了我一辈子”
吴天一说:“好像是我为青藏高原奉献了一辈子,其实是高原给了我一辈子。”他在我国第一个综述报告了高原肺水肿;与同事共建了我国第一个高原医学专业研究机构——青海高原医学研究所;他组织中日联合阿尼玛卿山医学学术考察队,在海拔5000米和5620米建立高山实验室,被国际高山医学协会授予“高原医学特殊贡献奖”。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