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4年06月10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不愿看到不按科学规律办事”

稀有金属冶金专家李东英

发布时间:2014-06-10 07:38:45  

 yangf140630.jpg

李东英

九十多岁的老专家还在思考吗?近一个世纪漫长岁月哪些已淡忘,哪些刻骨铭心?如此资深的老院士怎样对待退休与工作?

6月初,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我国稀有金属工业的开拓者之一、9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东英在一个小时的访谈里,用本色把记者的问号一一拉直。

“人,要满足喜欢你的人对你的期望”

记者:您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倡导“五新”:信息新、装备新、发展思路新、项目新、人才新?

李东英:是的。要有新信息,新思路。“五新”里最关键的是人才新。

记者:您最想对年轻科研工作者说什么?

李东英:人到世上来,应该有所作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没有意义。这是我的人生观。怎样才能有所作为呢?人无完人,应该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找到国家需要和自己所长的结合点。然后在这条道路上努力,对国家有所贡献。

人,要经常满足喜欢你的人对你的期望,这是我经常考虑的。

记者:谈到新思路,人们说您是把稀土应用到农业领域的第一人。

李东英:稀土农用的确是咱们国家的首创。上世纪60年代稀土主要用于冶金和在石油化工上作为接触剂。当时粮食紧缺,我们有意识地往粮食、经济作物上用稀土元素。当时也有人说,国外没把稀土用于农业,好像国外没用咱们用就奇怪了。实践证明,稀土元素的应用提高了农业产量。稀土农用延续至今。

“最不愿看到不按科学规律办事”

记者:您组织攻克了30多种稀有金属的生产工艺技术,研究开发出用于“两弹一星”等国防建设急需的新材料……什么支撑您作出此番贡献?

李东英:要把事情做成,发现规律很重要,尊重规律更重要。尤其制定的政策要符合规律。最不愿看到的就是不按科学规律办事,给国家带来各种损失。

记者:我国稀土产能过剩?

李东英:过不过剩,事在人为,要遵循国内国际市场规律。稀土不只中国有,其他国家也有。要看到一点,谁用稀土谁占便宜,不是谁卖稀土谁占便宜。

“留学、改专业完全听从国家需要”

记者:1939年您考入北京辅仁大学物理系,中间为何休学几年?

李东英:当时得结核病休学,从沦陷区到了大后方。1951年东北工业部安排80多人到苏联留学,我学选矿。第二次留苏是1956年至1958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只能生产8种有色金属。到1957年,有40多种稀有金属不能生产,是空白。所以我改学了专业,在苏联稀有金属研究院学习。

记者:您什么时候最开心?

李东英:看到自己研发的材料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自己的建议主张被采用,并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时候最开心。

记者:1978年您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奖励您试制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液体黄药。

李东英:194971日,党的生日,我从抚顺到沈阳有色局。当时各矿黄药都没了,好几个月搞不出来。我从会议室门前路过,被喊进去讨论。我判断是技术上有问题,两个星期后我搞出来了第一批液体黄药。基本生产工艺沿用至今。

“人不在一线不能自以为是”

记者:您如何看院士退休?

李东英:退休就退休了,应该有自知之明。因为不在一线,对情况不了解。不能自以为是,不是说你说的话别人都得听。

但有一样,如果国家认为我还有用,我不会回避。不客气地说,工作我没停止过。一般60岁退休,但是我60岁时根据国家三大资源综合利用的需要开始了新的工作。近年工程院有个战略咨询研究,跟我有关,我参加了。

记者:采访一个小时了,很高兴看到您精神这么好,祝您健康。

李东英:我94岁了,精力不够用了。不久前,中国科协、科技部代表国家收集历史资料。我把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的笔记、资料让他们一车拉走了。他们管理得比我好,我没什么舍不得的。   

            (据新华社)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