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立
算起来,给党报党刊写稿、投稿至今已整整40年了。写稿过程中,我经历了从“邮资总付”到粘贴邮票,再到利用Email一键发送等投稿方式,这一系列的细微变化,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改革开放40年来时代飞速变化的光与影。
1978年早春,广袤的豫南农村,开始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长期受贫困桎梏的父老乡亲,在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后,浑身迸发出极大的热情与干劲儿,粮食亩产当年就由过去的三百来斤增加到六七百斤。父老乡亲愁苦的脸上,第一次绽放出舒心的笑容。作为一名年轻的农民通讯员,我禁不住以稚嫩的笔触,极力描摹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喜人变化。每当稿件写出后,我都要把它整整齐齐叠好,虔诚地装入洁白的信封,然后填写好所要投递的新闻单位编辑部地址,用胶水封好信封,再把信封左上角谨慎的剪下来,写上“邮资总付”字样后,怀着无限的希冀,把饱满的信封轻轻地投入绿色的邮箱。
稿件投出后,我会数着指头计算稿件到达编辑部的时间,揣摩着自己的稿件能否通过编辑老师的慧眼得以播出或发表。为了能够知道自己的稿子是否被省电台采用,我会捧着半导体收音机趴在老屋的木桌上,焦急而又耐心地计算着自己投稿的那些节目播出的时段。每当在收音机里听到省电台播音员字正腔圆地播出自己的新闻稿时,我会激动得跳起来,甚至恨不得一头钻进收音机里,把自己的稿件一字不漏地再听一遍;特别是自己的稿件变成铅字在报纸上发表后,我会千方百计地找到那张报纸反复阅读。同时,心中也会沾沾自喜:成为一名新闻通讯员真不简单,不用掏邮费,只需写上“邮资总付”四个字,就能把稿件寄到全国各地发表或播出,真是太方便了!
1988年,适逢改革开放10周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面向全国举办“农村改革十年”征文活动。我从收音机里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写了一篇新闻故事《孙大婶晒衣裳》。稿件写出后,我按照惯例在信封左上角写上“邮资总付”字样后,及时把稿件寄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大约过了一周多的时间,这篇稿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农村广播》节目中播出,并获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农村改革10年”征文二等奖。
由于我多年坚持新闻写作,2002年,我被借调到县委宣传部外宣办从事专职新闻写作。这时候,通讯员投稿已经取消了“邮资总付”的“特权”,改成贴邮票邮寄稿件了。为了提高上稿率,我坚持白天下基层采访,夜晚进行写作。第二天上班后,第一件事就是给稿件加盖公章,随后,一溜小跑赶到县邮政局营业室,买上若干张面值八分的邮票,一一贴在装有稿件的信封上。为了保险起见,邮票贴好后,我会反复用手掌抚平,再把贴好邮票的信件恭敬地递给营业员。在与营业员交接邮件的一刹那,我感觉投出的那份邮件就像一只即将放飞的鸽子一样,带走了我心中的希望和忐忑。我会数着指头推算稿件几天时间可以到达编辑部,无数次设想着稿件送到编辑面前时,会不会因为太多的原因而被编辑无情“枪毙”。有时候,为了追求新闻的时效性,我会带着利用通宵赶写出来的稿子,从县城乘车赶往省城,直接把稿子亲手送给省报各版的值班编辑。如果送稿时间恰当的话,有时我从省城还没有返回县城,自己的稿子就被编辑修改编发了。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会心生幻想:如果通讯员投稿能像发电报一样那么快捷,该会节约多少时间与精力呀。可惜,用电报发稿,经济成本太大了!
2004年,我被借调到县政府办公室从事文秘工作。工作之余,始终坚持新闻写作。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县政府领导为办公室各个科室配备了电脑,接上了互联网。面对着现代化的办公工具,我坚持一切从头学起,学五笔、学拼音、学写博客……时间久了,我也能较为自如地操作电脑了。我常常敲击着键盘,写一些新闻稿件,然后根据稿子的内容,及时把稿子通过Email一键发送到各级报刊相关的版面信箱里,由于所投稿件时效性强,具有针对性,上稿率明显提高,每每看见自己头一天写的稿件,第二天就出现在报刊上,心中的那份高兴劲儿就别提了。
回顾40年来的投稿经历,我真切感受到,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国家发生的变化真是太大了,无论你以怎样的方式或语言去描述都不足以完全表达。在这里,我通过投稿方式变化这样一件小事,想说明改革开放40年构筑的现代化信息高速公路,已经联通了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