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新理 通讯员 魏道阳
如何让特困供养人员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这是新时代全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完善特困人员集中供养体系,推动敬老院建设升级改造,已成为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民政部门关心、社会广泛关注、群众迫切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聚焦重点、精准发力,切实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织密基本民生安全网,充分发挥兜底保障作用。先后投资1亿多元,高标准推进敬老院建设,3100名建档立卡特困人员入住敬老院,实现直接脱贫;2300名重症低保贫困人员因入托敬老院,释放劳动力3700余名,1500户贫困家庭实现稳定脱贫。
2018年10月22日,省政府召开全省兜底保障脱贫现场会,我市精准施策,全面加强敬老院建设的经验和做法被全省推广。
全面实施敬老院惠民工程
针对全市农村敬老院年久失修、基础设施落后、空床率高、院民生活质量低等问题,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民政部门形成共识,决心把特困供养人员照顾好,作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心、关爱、关怀”老人要求的实际行动,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具体举措,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为此,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农村敬老院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驻马店市农村敬老院标准化提升改造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将提升改造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明确由政府牵头,民政部门会同住建、规划、消防、安监等19个单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共同做好项目规划、建设指导和日常督导等工作,为提升改造敬老院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自2017年以来,我市先后筹措1.1亿元投入敬老院提升改造,不断提升入住特困供养人员获得感、幸福感。汝南县财政一次拿出2400万元,对19所敬老院全部改造完毕;遂平县财政拿出3000万元,年底前将16所敬老院全部改扩建完毕。
不断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
敬老院工作,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服务是目的。为此,市民政局夯实县、乡两级主体责任,靠制度规范管理,通过评比激励机制,基本实现了建设、管理双提升、双丰收。同时,该局还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农村特困供养机构中开展等级评定工作的通知》,每年进行一次等级评定,共分示范级、一级、二级、三级4个等级。评定采取综合验收与日常评比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对获得示范级和一级的农村敬老院,每年从福彩公益金中拿出200万元给予奖励扶持。
同时,采取市、县区民政部门结合的方式,对管理和服务人员进行培训,敬老院服务人员须持证上岗,每到年底,全市还开展“十佳院长”“二十佳炊事员”“三十佳服务员(护理员)”评比表彰活动,有效提升了全市敬老院管理服务水平,农村特困供养人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得到提升。
拓宽服务领域助推脱贫攻坚
特困供养人员是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困中之困,加强特困供养人员兜底保障,是全市民政部门贯彻落实中央《指导意见》的重要举措。围绕如何将失能、半失能特困供养人员纳入敬老院集中供养,我市各县区民政部门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收到了一定成效。
全市民政部门在优化敬老院居住环境、完善设施、改善环境、提高服务的基础上,把分散特困人员尤其是失能、半失能人员请到已改善完毕的敬老院,让他们试吃、试住,体验一日生活,感受服务保障,切身感受党和政府的关心厚爱,主动申请入住敬老院。仅2018年第三季度,我市3个省级脱贫县就有780名建档立卡特困人员接受集中供养,为脱贫攻坚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医养结合“补短板”,提供“专家式”服务。西平县借新建福利中心启用之机,采取公办民营的方式,将福利中心委托给一家有正规资质的医养结合机构。96名失能特困人员在这里有专业的医疗团队、执业护理人员照顾,对重度特困人员实行“一对一”“多对一”特别护理,建立了传染病管理、膳食管理、康复训练等制度。实施开办村级分院,实现足不出村即可享受供养服务。汝南县采取建立乡镇敬老院村级分院的办法,在相对偏远的村庄集中建立乡镇敬老院村级分院,将本村及有需求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集中供养。村级分院采取乡镇敬老院统一管理模式,由乡镇指派专人负责管理,服务人员由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方式解决,人员从贫困户家庭中产生,对仍未集中供养特困人员和建档立卡贫困户,也可采取日常照料、送餐服务等,让有劳动能力的人员放心就近打工,这样既兜了底又助推了部分家庭脱贫。
有序拓展服务辐射范围,为贫困家庭老年人、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泌阳县积极拓展敬老院服务辐射范围,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老年人、残疾人群体辐射延伸。将全县二级以上残疾人、且没有法定赡养人或赡养人无赡养能力的贫困残疾人集中托养,采取由政府出资“买单”的办法,为他们提供低偿或无偿服务,实现“托养一人、帮助一家、脱贫一户”的目标。至目前,该县已托养这类贫困人员116名,82户256人稳定实现脱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