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新理
祁兴磊和他的“牛王”。(资料图片)
全国先进工作者、泌阳县畜牧局副局长、高级畜牧师祁兴磊与他的团队历经近20年执着攻关,“创造”出中国第一个肉牛新品种——夏南牛,近年来,他又积极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不断地扩大夏南牛生产规模,让夏南牛高档牛肉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书写出一部关于牛的神话,被誉为“夏南牛之父”。
目前,祁兴磊与他的团队已实现夏南牛产业化,成为全国最大的肉牛科研、养殖、屠宰和深加工基地,从业人员近20万人。
“创造”中国第一肉牛
祁兴磊出生在泌阳县花园街道办事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据了解,泌阳是南阳黄牛主产区之一,几乎家家养牛。南阳黄牛缺陷是生长速度慢、饲养周期长、出肉率低。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农机化程度的快速提高,对黄牛的需要逐渐下降,加之市场对肉牛的需求增加,改良提高肉牛品质势在必行。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当时没有一个专用肉牛品种。
为打破国外肉牛品种一统天下的局面,1986年,祁兴磊与他的团队承担了农业部“南阳牛导入夏洛来牛培育肉用新品种”科研项目。
祁兴磊与他的团队选择夏洛来牛作父本、当地南阳牛作母本杂交,再将含50%夏洛来牛基因的杂交牛进行正、反回交,后代牛均是胸深体长、结构匀称、肌肉丰满、背腰平直。对未经育肥的夏南牛进行屠宰试验,结果显示屠宰率、净肉率比未经育肥和一般育肥的当地牛都高。
2007年6月29日,农业部宣告中国第一个肉牛品种夏南牛在泌阳县诞生。
“祁兴磊就像袁隆平一样,是个开拓性人物,堪称‘夏南牛之父’,这个词虽然不雅,但很贴切。”在2007年1月8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牛专业委员会的现场审定会上,国家奶牛体系营养研究室主任,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高腾云说。
于是,祁兴磊“夏南牛之父”的美誉在中国畜牧界传开了。
全国推广夏南牛1000万头
2008年,农业部把夏南牛作为唯一肉牛品种在全国推广。2009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大力推广夏南牛。农业部发布《全国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年~2015年)》,夏南牛是唯一在全国推广的肉牛品种。
受国家标准委委托,祁兴磊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制定了《夏南牛国家标准》,为夏南牛品种的鉴定和等级评定提供了重要依据;主持完成《夏南牛生产技术集成与应用》科研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国内领先,获得2011年~2013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主持完成《南阳牛种质创新与夏南牛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科研项目,201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7年以来,夏南牛品种推广和技术服务成了祁兴磊的主要工作。在泌阳县,他走遍2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000多个村庄的沟沟坎坎。目前,除西藏、新疆和港澳台之外,祁兴磊与他的团队已向全国推广100多万头活体夏南牛、800多万剂夏南牛冻精,总计达1000万头。泌阳县已形成集繁育、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经营格局。
让更多贫困户受益
一直以来,泌阳县很多农户的主要收入都来自养牛。祁兴磊告诉记者,1988年前后,泌阳县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牛,但是养牛户的收入并不高,因为他们养的都不是真正的肉牛,出肉率不高。祁兴磊萌生了研究肉牛新品种,让养牛户得到实惠的想法。
“服务农户并不是经济上的合作,而是为他们提供技术。”祁兴磊告诉记者,想为养牛户带来实惠,只有服务的心愿是不够的,最主要的是技术过硬。夏南牛不仅让祁兴磊成为家喻户晓的科技工作者,而且让泌阳县很多养牛户得到了实惠。
泌阳县下碑寺乡的贫困户杨超群就是受益的农户之一。杨超群在很多年前就开始养牛,但是那个时候养牛的收益并不够维持家庭的全部开支。他养的是普通的黄牛,出肉率不高,收益也不高。2010年,杨超群开始养夏南牛。刚开始,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养了两头夏南牛,年收入8000元。现在杨超群养的夏南牛已经有16头,他家的房子也从最初的草房换成了四合院的平房,年收入近10万元。
泌阳县庙湾乡66岁的田士林已经养了20多年的牛,以前养牛赚的钱,只够全家吃饱肚子。现在养了15头夏南牛,生活和过去大不一样了。田士林笑着说:“我们的生活水平上了一层楼,跟上了城里人的步伐。”
记者了解到,农户们刚养夏南牛的时候总会遇到很多的问题,祁兴磊就从县里赶到农户家中指导。母牛要生牛犊农户不会接生,祁兴磊就住到农户家里帮忙,教他们技术。牛生病了,农户们就给祁兴磊打电话。“我住在农户家是经常的事情。”祁兴磊告诉记者,很多农户刚养牛的时候对夏南牛的习性不太了解,他就经常往农户家里跑,住在农户家里。
“我每个月举办一次讲座。接农户的电话是家常便饭。现在往农户家跑得少了,但是必要的技术服务绝对不少。”祁兴磊告诉记者。如今,为了和养牛户更好地沟通,祁兴磊通过微信和养牛户互动,帮助养牛户解决问题。
至目前,祁兴磊与他的团队举办各类培训班600余期,培训农民15万人次,受益群众10万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