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秉礼
与军甫结识多年,尤其是到市政协在其麾下工作,真切感受到了他为人的大度和亲和力。因为有共同的诗歌爱好,彼此诚恳交流,各抒己见,十分谈得来。也知道他一直在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写下了大量的诗词作品。近期,他将自己的诗词作品进行整理,选取600余首诗词撰成《余味集》一书,赠我阅读。其诗作自然清新,情感真挚,见解独特,功力厚重,诗风深沉含蓄,且生活气息浓郁,是作者近年来对人生的感悟,山水的寄情,乡情的释怀,不少佳作,值得细品慢赏。
自然。山水田园诗鼻祖陶渊明以自然清新的诗风赢得后人的尊崇。仔细阅读军甫的诗作,似乎蕴含有陶公诗风的影子,诗中多次以陶公为自己的精神偶像。他虽然长期为官从政,但行走于天地之间,饱览大好河山,用手中的妙笔赞颂自然人文,所到之处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花一叶都能在他心底酝酿成为优美的诗句。他的山水诗即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同时又保持了浓郁的古典诗词的韵味,不纠缠文字,长短适宜,朴素自然,挥洒自如。有的诗虽然是写田园山水、自然风物,但诗中有意蕴、有灵动、有情怀,让人思考、引人品味。如在《登白云山》一诗中:“龙腾虎跃白云山,遥望铜峰九重天。风动松涛路叠翠,水生紫气壑饶烟。鸟鸣诗韵断崖处,童放牧歌白云间。峰顶更览风光好,人生贵在敢登攀。”作者登攀白云山,看到群峰迭起,松柏叠翠,水生紫气,鸟鸣诗韵,牧童放歌,空气清新,心旷神怡,俨然一幅鸟语花香、山林浸染图。作者在攀登到顶峰,俯瞰美好自然景色时,笔锋一转,“峰顶更览风光好,人生贵在敢登攀。”人生应该像登山一样,可贵之处在于勇敢攀登人生的高峰,给人们留下思考的空间。在《走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诗中,作者感受“青青原上草,千里成大观”之后,依然是“归来何所悟?心旷胸自宽。”千里大草原归来得到的收获是宽广的胸襟。诗集(卷二)中有两首短诗值得推崇。一首是《野菊》:“路边野菊向谁香,淡泊素心自芬芳。雅韵不屑群芳妒,独立深秋更傲霜。”另一首是《落叶》(一):“一片黄叶满脸秋,笑对寒霜不言愁。粉身愿作根下泥,只待春来绿枝头。”两首诗分别写不被人起眼的路边野菊和平凡不过的落叶。但平凡平常中见精神,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内涵。你看前者,路边的野菊为谁开呢?没人理会,因为我淡泊,我素心,那就自我“芬芳”吧!不管群芳多么嫉妒,我依然傲霜挺立。隐含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品格,虽然不被人重视,我依然有志气有骨气,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后者虽然写的是一片满脸秋色的黄叶,笑对寒霜的冬天,但愿落进泥土里,只为了来年春天绿枝头。短短几句,写出了“秋冬春”三个季节,赞颂了“甘做绿叶更护花”的崇高情怀和无私奉献精神。还有《咏荷》(四首)、《兰花咏》(九首)、《诗吟鸟鸣》组诗、《蔬菜咏》(六首)、十六字令《春》(三首)、《秋》(五首)等描写吟咏自然景色的诗作,都有特色、有韵味,情景并茂,堪称佳作。
心声。文学之本在于生活,而诗词之要在于心声,在于心底发出的真情实感。诗歌的本质是抒情,而抒情总是有欲望书写的意味。常说,语不真无以为诗,人不实无以为真正的诗人,情不切无以为真情诗人。读军甫的诗感到,他的诗情就是他真性情的凝结和体现。诗莫过于心声。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作者的笔下有流淌不完的文字,都缘于他自己心灵深处对自然、对人生、对生活、对亲人的挚爱。诗风如做人,他的每一首诗都在说心里话、说实在话、说真情话,真实坦荡。《秋韵》诗中:“一夜秋风半树黄,山瘦水清野茫茫。天高云淡鸟飞远,斑斓霜花诗韵长。”描写秋天景色的诗句有很多,但这首却与众不同,可称得上作品集中的名篇。一夜的秋风使一半的树叶都黄了,树叶的枯黄把山都变“廋”了,鸟也飞远了。但作者年老了,心也静了,回眸人生,其情更真更切,其韵更悠更远,如嚼橄榄,给读者留下深情回味。另一首《无题》:“老来无求偏爱诗,初悟沧桑见事迟。人间天涯知音少,书中方寸有我师。夜望星空月寂寥,昼观风云人独思。闲愁随影挥不去,伤感偏遇花落时。”作者虽然到了花甲之年,可惜知音难觅,只有在书中寻找,望望夜空的残月,看看飘动的浮云,心中的烦愁伤感,伴随着落花更浓了。此时,仿佛听到他那充满诗意的心声在抒发、在倾吐,反映了作者思想深处的些许惆怅,道出了他老来的精神追求与对诗词艺术的偏爱。在作者的笔下,很多抒发人生情感的诗句,把心灵的情怀流露给读者。“人去烟灭一场梦,生死枉费名利追。”“劝君莫作季候鸟,且把秋光当春晖。”“草枯菊荣皆着意,秋风秋雨总关情。”“人过中年重秋日,诗吟枯叶也芬芳。”这些诗句,是来自诗人心灵深处丰富的体验,有底蕴有向度,更真切地触发了作者心中久远的记忆与萦绕情怀,加深了情感的烈度和穿透力,让读者自觉不自觉融入诗词的情节与意蕴之中。
乡愁。乡愁是对失去的美好事物的追忆,是一种甜蜜的忧伤,是一种高贵的痛苦。故乡是一种诗歌的心理。是的,作者与远离故乡的游子不同,他一生的脊梁上都背负着母土,胸腔里都回荡着乡村的声音,心灵里都萦绕着挥之不去的乡愁。在这方面的诗作中,作者以饱含桑梓之情的人文情怀,以引人遐思的审美境界,诉说着他难于割舍的诗情乡情。诗作主要表现在他对家乡的亲情,对故乡的恋情,对父母老人的恩情。为此,作者写有大量的有关乡情恋情恩情方面的诗词。如《家乡记忆》《童趣》等诗作,通过回忆勾起对童年的向往,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对家乡的深深情感。在诗中我们仿佛听到庄稼的呼吸、小动物的脚步和花开的声音,回到天真无暇的童年,犹如一部乡村物语,一曲乡村童谣。《回乡即景》诗中:“村头枯树昏,鹊鸣迎客人。老屋风尘旧,庭院草木深。邻居多新舍,身边少故人。怅然忆往事,归来总悲心。”诗是乡愁,乡愁是一种审美的病,是引领我们走向还乡的路,能够将过去陌生的东西与现在亲和的东西融为一体。作者看到的、感受到的是“枯树”“鹊鸣”,是“老屋”“庭院”,虽然村里添了很多“新舍”,但见不到已经失去的故人,记不起它的美丽,回想起过去的往事,心里是惆怅并带有些许悲切的。这应了“诗人的天职是返乡”那句话。诗的功能就是把失散的个体引领回去,这就写到作者返乡的忧心之处、情牵之处。军甫写有多首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祭奠先人的诗词,无疑是成功的、感人的。成功感人之处就在于反复的抒发对父母的深情厚谊,给乡愁插上艺术的翅膀,读后尤为感动。如《母亲节逢雨怀念母亲》:“千悲万痛绕心头,微风细雨更添愁。我以我心祭我母,泪水化作诗中流。”诗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逃避情感。表现情感的唯一艺术方式,是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母亲节本来就思念自己的母亲,可是微风细雨的天气这一客观对应物,更增添了怀念母亲的心绪。此时,作者只有以心祭奠自己的母亲,以泪水化作诗行散发出深厚的崇敬与无限的思念,祭奠自己的母亲。
情怀。“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诗是时代的投影,又是社会的表情。诗人和诗都是时代产物, 一切不朽的诗篇,都是那个时代的回声。诗人是时代的代言人,时代在发展在变化, 诗和诗人也应随之发展变化。诗词要有时代性,诗词要反映时代,这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诗人生活在这个时代同样要为其鼓与呼。首先,诗人笔下关心的是百姓生活与疾苦。《久旱逢雨即言》诗中:“茫茫大平原,枯草欲生烟。昨夜降甘霖,梦醒不能眠。推窗听雨声,临风忆田园。遥想农夫泪,不忍看清泉。”《冬日有感》诗中:“隆冬西风看云卷,流水渐短冰鉴天。雾霾霭霭笼四野,青山隐隐暗无边。梅花含苞枝头瘦,雅声暗哑巢边寒。我劝天公当有序,换来雨雪润人间。”作者出生在农村,从小生长在农村,从事过农业生产,且大多的时间在农业地区工作,对于农民的辛苦、农村的困难、农业的现状,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他创作的“即言”“有感”这两首诗作,是有感而发,切肤之言,立足点高,视角广阔,透视力深层,十分接地气。当久旱“枯草欲生烟”,深夜的雨声叫醒作者时,怎么能睡得着呢,推开窗户,仿佛看到喜得甘露的禾苗在茁壮成长,想到的是农民的收成和他们来年的生活。“遥想农夫泪,不忍看清泉。”与另一首诗的“我劝天公当有序,换来雨雪润人间”一脉相承。两首诗相联系,一起阅读,一起思考,一起品嚼,意味会更加深远。胸中只有英雄谱,笔下才出恢宏巨制篇。如果心中没有百姓疾苦,没有百姓情怀,是写不出这样的诗篇。不难看出,这是一个为官情怀的自然流露。
军甫的诗,是人格不断完善的真实写照。一个真正的诗人,总是在诗歌中不断地认识自己,真实地表现自己,逐渐地完善自己,不停地超越自己。诗如其人,诗品出于人品。在与他接触中感到,他是一个有政治责任感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的诗人。在对待自己的进退去留、人生仕途中,他创作了《做人》《做事》《做官》《修德》等诗词,以“三省吾身守情操,厚德载物可延年”的认知,把健康的情操与延年益寿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了超然的做人品质与为官情怀。《如愿转岗即吐》诗中:“年近花甲又转岗,叶落归根回故乡。今离省城别闹市,还向旧园觅风光。报国长恨春秋短,尽孝但愿天地长。人生最喜心如愿,何虑名利与官场。”诗品映照出人品,折射出他以豁达乐观的态度对待名利、对待人生、对待生活。
“寒来暑往自风景,诗意晚霞胜朝霞。”可以看出,创造诗意生活,追求诗意人生,陶冶诗意情操,奉献诗意才智,为民族振兴、国家复兴鼓与呼,是军甫从领导岗位上退下以后,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恰当的现实选择,这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正如他在《余味说》(代后记)中所言:“人类社会和大自然永远都有让人读不尽、读不懂的东西,余味无穷,是社会和自然的一个特性。”《余味集》中“余味”是诗人借典明志明理、抒情抒怀,将自己的人生、人品融入诗中,以诗的方式把人生打磨得厚重而敞亮,表示自己的人生要有滋有味,有价值有境界,同时也是他奉献给读者的一份精神食粮和艺术佳肴。让余味滋润生活,让生活留有余味。愿他的诗意晚霞更加灿烂,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