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日报数字报

2017年12月11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1-0017
放大 缩小 默认

廷尉吴恒

发布时间:2017-12-11 08:31:36  

 □ 程扬

中国秦汉史上,上蔡县出过李斯、翟方进丞相级的人物,但却历来为人诟病,而且都非自然死亡,也都说不上完人。夹在其中间时段的上蔡第二号高官吴公,却是正明公道的完人。

吴公曾任河南太守,以治行天下第一得朝廷重用做了廷尉。这是李斯做丞相前的职务,掌管司法刑狱兼修律令,为当时九卿之一,秩禄两千石。依古人三立(立德、立功、立言)观,吴公显然不如李斯,其实际政绩也未留史册,但在当时,可谓是高级干部的楷模。尤其是选拔、培养并推荐了贤臣贾谊,成了“伯乐先生”。

据《汉书》:“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闻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贾谊是汉王朝的功勋人物,为世所公认的政论家、著作家,虽未登公卿之位,但他的许多见解与建议,如在政治、经济、国防以及社会风气等方面的进步主张,在文帝朝发挥了重要作用,即便是对整个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也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

从吴公到贾谊,直到后来的董仲舒,可谓文治晏安天下的一脉相承。其他功勋人物无论官阶大小,都全名全字载入史册,但在历史方面治行突出又立有伯乐之功的显宦吴公,却没有留下名字,包括《汉书》《史记》都以吴公称之,《上蔡县志》也称吴公。人皆以吴公称之,如今也只能称他吴公了。

去年清明前夕,笔者的大表哥楚志轩从甘肃省白银市归乡祭祖时说破了吴公的秘密。他说,其实先秦的人,可以没有姓氏,不应该没有名字,偏偏吴公有姓无名字,算是例外。尤其是做官到三公九卿的,哪能没名字。

大表哥说,其实吴公,名恒,字公盈,很不凑巧,名犯汉文帝刘恒讳,字犯汉惠帝刘盈讳。犯讳的字除掉,可不就剩下用于敬称的“公”字,便成了吴公。古代皇帝的名字为天下第一忌讳,就连神仙也不能犯讳,月宫仙子姮娥就改为嫦娥了。

大表哥说,秦朝初年,吴家是上蔡城东最大的豪门,田产广有,仆佣过百,北至今天的上蔡县齐海乡,南至邵店镇、杨屯乡,与李斯家东西比邻,且比李斯家富得多。当然,吴与李世代通家。与李斯相比,吴恒是后生。李斯青年从学荀子门下时,吴恒应在襁褓中,甚或未出世。李斯赴秦公干,吴公从学韩非子。秦一统天下后,李斯闻吴恒可栽培,召入门下试吏,极力栽培之。如果秦朝能续命百年,吴公或许是李斯的丞相继承人之一。秦亡汉兴,吴恒以学问渊博仍被汉朝所用。

大表哥说,这些都是听他高小语文老师说的。大表哥曾问语文老师有啥依据。老师说,他是听他的老师说的。时过两千多年,没啥依据,是李姓算卦先生告诉了老师的老师。算卦先生说他祖籍上蔡,为吴公后裔,千年前避祸改姓李,明初迁到商丘居住,曾有人做过州官,后来因犯罪充为马户,当时家藏一具铜匜,内有铭文73字,名为《永弃祖田出蔡记》,叙述上蔡吴家田地来源并田契详情,因秦乱而荒废,因汉兴而自弃。

汉初吴恒任官洛阳,曾举荐属吏秦奉为督邮,不料看走了眼。此人督邮上蔡,闻吴恒堂弟吴仲盍与姬、桓两姓争讼田产。原是秦末世乱,吴家避兵燹荒了田地,汉朝建立后,吴家归来认产,却不料早已被姬、桓两大姓耕种多年。依照当时的约定俗成,田地荒芜三年以上者,可视为无主田地,谁耕种为谁有。如今,吴家拿出田契为证,督邮遂与上蔡令范续通同,刑责姬、桓两姓,归田于吴。

当时,有数户吴家佃农,原本认可吴家的,竟因官府刑责姬、桓两姓而生同情,偏不吃这一套,遂弃耕而去。吴恒闻听此事,遂召堂弟仲盍等,举族迁于河洛一带,自垦无主荒地,从此不再归家,并作书铭于铜匜上,永弃吴家祖田七十五顷,就连吴家原有无争议的田产也弃了,从此吴门一族迁出上蔡县。后来,吴公升任河南太守,因督邮多行偏私,被炒了鱿鱼。

无独有偶,1960年春荒那年,大表哥在城里上学,知道家里没有吃的,星期日到城东荒沟里挖野菜时,发现了一个外面生了厚厚一层锈的铜盀,上边铭刻着吴公姓名籍贯年甲并任职洛阳,内容为吴恒年十八岁时自作器,内容为“吴恒,字公盈,拜师韩子,从学五蠹,追比卜子、荀卿,以宽缓急世,开智启慧”等字。当时,大表哥肚子饿得咕咕叫,也没文化收藏概念,把铜盀卖给了供销社,得了些钱,换了两斤包谷面,作为一星期的伙食。

大表哥于上世纪60年代初大学毕业后,响应国家建设“大三线”的号召,先在新疆工作几年,后来就到了现在的白银市,当时是距兰州城千里之遥的荒山沟,属于鸟不下蛋的洪荒之地,建成了冶炼稀土元素的秘密厂,属于“三线”重点工程之一,先后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组建公司化经营后,曾任过副总经理,退休落户当地。白银市就是当时的一个公司形成的。

大表哥去年清明前夕归家扫墓时,因看到笔者拿的一本县志,便提及当时他的高小老师,说出吴恒为先秦出生,名应该是其父母起的,字为自己长大后取的,不料竟都犯了后辈贵人的讳。

大表哥说,秦朝一统天下,吴公的堂弟应该居住在上蔡城东五六里(如今五里沟村)附近一带居住,当时应该叫吴家庄或者吴乡。吴公并其子孙病故后,都葬埋于洛阳。不过奇怪的是,明代乡宦李本固所撰《汝南遗事》述:“汉河南守吴公墓在邵店东北隅。重兴寺,明嘉靖间土人创立。后佛殿掘得墓砖甚多,次获一碣,上有汉吴公墓字。”笔者依此推测,李本固所记吴公墓及石碣,乃为桓、姬两姓给异姓吴公立的衣冠冢。

大表哥说,吴家田产归姬姓与桓姓共同耕种后,感于吴公恩德,遂以产十存一置于仓廪,以备吴家人归来祭祀用项,但历经三代不见吴家有人归来,便着人赴洛阳探望,闻听吴恒去世,桓、姬两姓便在邵店镇前杨村左近为他立了衣冠冢,并立碣铭记之。两姓又各出一子改姓为吴,守吴公茔墓,从此年节祭祀不绝。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