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东红
盛夏的下午,阳光火辣辣地普照着大地。确山县双河镇夏庙村后代庄兵妈妈李慧勤简陋的小院里,几株玉米高高地长在菜园里。玉米已经结了果实,几穗果实还不丰满,正在吸收营养,努力“长饱长大”。
“今天周几啊?孙儿该回来了吧!你去集上割块肉,咱给孙儿改善生活。”65岁的李慧勤给丈夫老胡说。看着满头白发的老伴,老胡答应着,转身进到屋里。
老两口头发都已经白了,却有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强烈悲痛。
他们的儿子胡卫华身着戎装、风华正茂的32岁形象正作为遗像放在中堂组合柜上。
看到儿子的遗像,老两口都无法控制眼泪。儿子于2010年因公务繁忙,无暇去治疗感冒症状,劳累过度牺牲在工作岗位上。
唉!儿子好啊,在部队刻苦训练,不怕吃苦,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吃的苦、受的罪,从不给双亲提起。当年高考差几分没考上大学,到了部队,没有荒废学业,努力自学,一鼓作气考上了南京某军事学院。唉!儿子啊,在部队获得多项奖励,回家从不给二老提,父母问他,他只报喜,证书也不给父母看,生怕父母发现他的辛劳,心疼他。
一提到儿子,李慧勤就心口闷疼。别人的儿子都有过调皮捣乱的年龄,而自己的儿子呢,一直沉默寡言、默默学习、默默做事,闲暇时就是下地干活。在部队当上连级干部了,回家度假,还是泡在田里,除了拼命干活还是干活。邻居谁不羡慕她老两口有个非常懂事的儿子啊!
屋外阳光灿烂,李慧勤看着老胡出门去给上六年级的孙子买肉备菜,长叹一口气,坐在儿子相片身边,带上眼镜、拿起针线,开始绣花儿。
太思念儿子了,她绣着木棉,仿佛在绣儿子的英志。儿子记挂父母,在部队每个周五就打来电话,问家里情况和爸妈身体。那时候,她也和儿子一样,报喜不报忧,嘱咐儿子牢记自己的责任,莫惦记家里,好好工作,听领导的话。
唉!那时叮嘱儿子常用的话就是:你喜欢当兵,你爱我们国家,娘想你,家里需要你,可国家更需要你们去守护,父母常常因为你在精忠报国而自豪!
她和丈夫都是老初中生。在这样觉悟双亲的要求下,儿子在部队尽职尽责,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不只是双亲的好儿子,更是祖国母亲的好儿子。
胡卫华积劳成疾,牺牲在工作岗位上后,老胡开始不愿意把这事告诉老伴,但是,那年夏天,李慧勤闻讯后昏死在田间地头,使他明白一味隐瞒也是一种残忍。他把自己去部队料理儿子后事的详细情况告诉了老伴,陪着李慧勤一点点思念儿子、一步步走出那如天的悲伤。
儿子在的时候,老两口报喜不报忧,让孩子安心在部队报效国家。儿子走了,老两口对组织没有一丝要求。所住房屋墙壁开裂、漏雨,日益成为危房,他们默默牢记为国家奉献青春与生命的儿子的爱国志,从不给组织添一丝麻烦。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胡卫华在部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兵妈妈李慧勤最深重的骄傲。
她绣花绣的密实,仿佛绣的是儿子报国志,里面全是她对儿子隐忍的思念!有国才有家,她——李慧勤的小家经受住了不测。她绣的花儿深处,仿佛是儿子在笑。胡卫华也一定在为这个一直鼓励他的妈妈骄傲。
阳光灿烂,远远地,丈夫老胡掂着一块肉,接到孙子走在回家的路上。夏日晴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