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殿文
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指病毒常常因饮食不注意而入侵,灾祸往往因说话不谨慎而招致。食品安全关系全国13亿多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大事。只有坚持德法并举、法治先行,加强食品安全依法治理,加快形成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才能共同守护好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这是国人多年来形成的共识。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靠什么?保障食品安全要靠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强化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监管措施,增强食品安全监管统一性和专业性,切实履行属地管理责任和监管职责。从苏丹红到三聚氰氨,从吊白块到工业明胶,近年来工业原料流入食品加工领域被制成黑心食品的案件不断被查处。但遗憾的是这种事后的“灭火”力度有限,被查缴的黑心食品往往只是少数,更多的已经被销往各地,甚至已经端上了人们的餐桌。这说明,事后“灭火”总不及事前防患,守卫“舌尖上的安全”监管必须前置。在当前食品安全监管的事后惩处机制下,一次次通过案件查处来修补制度,只不过是在老百姓不断被伤害中寻得些许进步,这无疑令人心痛。末端治理、事后查处对维护食品安全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往往堵得了溃口却防不住行业的沦陷失守,无法从根本上让老百姓吃得放心。
法律法规和标准就摆在那里,对于监管部门而言,只要按照规定去监管就能确保少出问题,就能尽可能确保百姓“舌尖上的安全”。遗憾的是,似乎媒体都成了神探,探出了市场的问题之后,监管部门才会介入。那么,监管的职能又在哪里?监管部门那种推一推才动一动的心理早就该抛弃了,不能有人举报了、媒体报道了,才去使用“洪荒之力”,要主动到市场环节去发现、去查处、去治理,而不是被舆论逼着去履行职责。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要增强尚德自律、诚信经营意识,严格落实法定责任义务,建立良好生产规范,严把从农田到餐桌每一道产品质量关,全面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新闻媒体要客观公正报道食品安全事件,科学准确发布相关信息,依法履行舆论监督职责。
食品安全治理要从源头治理开始。要实现源头治理必须让监管部门的手伸得更长些,改“坐堂”式监管为动态监督,把监管前移到食品加工一线和原材料市场中。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形成联动,加强对可能流入食品加工领域的工业原料的监控,完善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实现工业原料和食品原料的物理隔离。比如,河南积极推行农药“零增长”精准科学施药让百姓“舌尖”更安全。通过推进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代替高毒高残留农药、大中型高效药械代替小型低效药械,河南积极推行精准科学施药和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技术措施,推进农药“零增长”,捍卫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河南省植保站站长吕印谱告诉笔者,目前农产品遇到的一些不安全问题,是农药过量施用、不科学施药带来的,消费者不应谈“药”色变;种粮大户、普通农户等生产主体更要学会安全、科学用药。
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要谨防“舌尖上的谣言”, 严防“蝇扰”。这些年随着传播方式的现代化、便捷化,在带来海量信息、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同时,谣言和不科学的说法也很盛行,有时让人云遮雾绕、扑朔迷离、真假难辨——是真的吗?比如,“西瓜打针”、“螃蟹注胶”、“蔬果染色”……夏日炎炎,生鲜美食广受欢迎,但朋友圈里的生鲜食品谣言却开始新一轮传播,不但使行业损失惨重,也造成消费者“舌尖上的焦虑”。前些日子进行的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上,食品安全领域专家通过讲原理、做实验,为公众详细“掰谎”,为生鲜美食洗刷“冤情”,也是在为食品安全治理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