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日报数字报

2017年06月03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41-0017
放大 缩小 默认

拾得余香留后人

发布时间:2017-06-03 10:27:19  

——评张贤锋《平舆山海经》

陶秉礼

青年作者张贤锋的民间文学故事传说集《平舆山海经》一、二部近年先后出版,视为一件幸事。作者深入浩若烟海的古籍丛林,以搜集到的民间故事为依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重新整理再创作,从不同侧面真切反映了平舆乃至豫南民间文化的深刻内涵。作品底蕴厚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语言朴实、特色鲜明,堪称“平舆山海经”,对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植根民间,底蕴厚重。民间故事传说是老百姓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她像文学桂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新的时代依然光彩耀人。阅读这部作品我由衷感到,平舆乃至豫南大地民间,蕴含着丰富的文学艺术富矿。在这里,每个地名都有一个奇妙的来历,每个湖泊都有一段合理的出处,每个村庄都有一个迷人的典故,每个寺庙都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每个人物都有一串动人的故事,甚至每种庄稼植物都有一种吸引人的说头。在平舆,道道车辙、座座村落都流传着引人入胜的故事,条条街巷、户户庭院都散落着优美动听的传说。真是平舆多故事,后人尽欣赏。这些故事传说,有取材于史书的,如《挚地一家人》《阳城二大贤》《舟车马三圣》等;有从民间搜集来的,如《平舆三书生》《西洋店的传说》《爹儿同岁》等,这些作品底蕴深厚,既有史料性、知识性,又有可读性、欣赏性,特别是一些充满地域方言的故事,原汁原味地将平舆人民的语言特色、人际交往、风俗习惯完整地再现世人面前。这样的作品最接地气、最贴近百姓,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能直接或间接反映社会现实。如取材于史书的《阳城二大贤》,内容深刻,令人回味,故事以家喻户晓的“许由洗耳”为主线,更具有深邃性、可读性。作者最后议论生发,使故事更加厚实,有力烘托了二大贤的节操情怀,易于流传于世,启发后人。又如《路遥知马力》与“狗咬吕洞宾”有同工异曲的作用,讲的都是知恩图报,一时一事不能光看眼前,事实最终使路遥感动地流下了眼泪。这个成了众所周知的典故: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故事虽短,但道理深刻又容易流传记忆,让人难以忘怀。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在我国这样一个古老文明、历史悠久的大地上,民间文学艺术的宝藏异彩纷呈、包罗万象,有名胜古迹传说,有帝王将相史迹,有文人学士逸闻,有佛教典故神话,有神妖鬼怪,也有花草树木及民俗神话等。民间故事传说是地方历史、民间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的承载体,是民间智慧、民众生活、社会观念的浓缩本。书中有人物故事,如《太任传说》《陈藩故事》;有神话传说,如《龙湾与小龙女》《太阳月亮三个传说》;有地名传说,如《乡镇地名由来》《西洋店老孙湾传说》;有幻想故事,如《七仙女在平舆》《许半仙传奇》;有动植物故事,如《平舆芝麻》《射桥白菜》等,题材广泛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在《张令公的故事》的几个故事中,个个内容厚实,有血有肉。如《金豆姑娘》,说的只要姑娘一笑,地上便蹦出一粒金豆子。在送亲路上,金豆姑娘被继母推到河里。继母以自己亲生女儿代替金豆,却因她的亲生女儿笑不会出金豆而露馅。故事反映了人间的善恶美丑,自然简洁,有故事有情节。又如《许玄度辩难简文帝》,通过民间善辩之士许玄度与东晋简文帝司马昱答辩的故事,反映了民间人士的聪明才智,也反映了皇帝的开明豁达,同时也鞭挞阿谀奉承的奸臣,可以说是有情节、有内容、有思想、有知识,悬念迭起、扣人心弦。如许玄度出题:“人有一丸药,只能救一命。君父同染疾,试问救何人?”这是个两难之题。救皇上不救父亲,是为不孝;救父亲不救皇上,那是不忠。难怪连简文帝这样聪明的人也大病一场。简文帝通过与许玄度交流沟通,最终巧妙辩答:“君臣天地间,父子血肉连。三皇五帝后,忠孝难两全。”自然贴切,恰到好处,令人佩服,拍手称道。

故事传奇,引人入胜。故事情节的传奇性是民间文学显著的主要特色之一。所谓传奇性,指的是故事情节在总体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的基础上,又通过夸张、巧合、超现实的想象等虚构手段,构造奇情异事,使故事曲折离奇、高峰迭起、引人入胜。毫无疑问,传奇性的情节因素是民间故事传说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特色。作品集中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占有相当数量的篇幅,如《李逵庄的来历》《百合村的传说》等。在《还说王莽撵刘秀》故事中,以“刘秀吟诗过平舆”、“气坏身子的树”、“奶奶坟与刘秀殿”、“张奶奶庙”、“活神庙”、“养马湾”六则民间故事传说,反映了刘秀被王莽追撵过程中的奇闻趣事。汉朝刘秀皇帝在历史上有其人其事,但路过平舆是否吟诗,是否有气坏了身子的树等,那就又一说了。作者在于情节合乎常理中又超于常理,经过“添枝加叶”的夸张,使故事更具有传奇性。作品集中一些故事传说演变为著名的成语典故和妙语警句,如“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有眼不识金香玉”、“许由洗耳”、“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得一望二”、“胡二麻叶”、“盼金盼银不如盼才”等,可以说是传奇入胜、家喻户晓。

语言朴实,形象生动。民间文学是老百姓流传下来的一种口头语言艺术,朴实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故事是其最基本的特色,同时还要运用歌谣、歇后语、格言等语言艺术形式,使作品形式多样、形象生动。整部作品这种特点十分突出,如《村名记忆》《舆乡流传的稀罕事》中的故事虽短,但语言朴实,易于群众接受。也有的语言活泼,如《百合村的传说》,是写恋人思念丈夫的凄凉动人故事,不但语言鲜活,而且故事精彩,形象生动。你看,“清晨她举头听喜鹊叫,喜鹊一声也不叫,扑楞楞飞走了;夜晚她眼巴巴地瞅着灯花,灯花一点也不亮。”用“喜鹊不叫、灯花不亮”,比喻其盼夫无果的悲凉绝望心情。百合死后用“树上的黄莺不唱了;河里的鱼儿不欢了”来形容。“百合在每个有月光的夜晚从花草中走出来,一袭白衣飘然欲仙,就像活着的百合一样纯洁天真、清新脱俗、不受世俗的污染。”“这花,村民们谁不知道它是什么花,却不约而同叫它百合花。有百合花开放的村子,一天到晚都充满了芬芳,有百合花陪伴的村子,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这样使百合的生动鲜活形象跃然纸上。《帝挚一家人》中描写美女常仪:“何谓美女,古人说,应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这是从气质上认定的。所谓面似芙蓉出水,腰如弱柳扶风,眉似远山不描而黛,唇若涂砂不点而红,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施朱则太红,着粉则太白,这是从体态肤质上认可的。”其语言优美凝重,大大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性。民间文学是地域性文学和方言性文学。方言作为一定区域里人们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和特定地域的风俗与文化相联系的。如《二女斗猴精》平舆地域特色突出,方言使用恰当。如“冒肚”、“屙屎”、“石磙”、“鼓轮”等,增加了故事的地域特色。

以史喻今,自有见地。作者注重把历史与现实相联系,以史喻今,以史讽今,作品中民间故事尤其是历史民间故事颇具教育性,有的弘扬和提倡现实生活中人们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有的讽刺不文明的行为、鞭挞懒惰的行为、批判不守信义的行为。如《俩兄弟与摇钱树》《今年属鼠明年属牛》《得一望二的故事》等属于这类作品。如《三马庄的故事》《火烧韩庄》等故事反映了民间百姓们敢于伸张正义、与恶势力斗争的豪迈气概;《董大教妻》《铁匠铺里的小伙计》《可怜父母身》等故事反映了民间重亲情、重义气的朴素情怀。《诚信平舆与家教传承》讲的是两家为“让银”而打官司被判修“仁德桥”的故事。作者联系当下发出议论:“诚信是什么?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待人真诚实在、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再通俗一些,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并把自己融入故事之中教育好儿子,把忠厚诚信的家教传承下去。这就自然而然地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引导教育作用。民间文学是不断发展的文学宝库,其内涵也将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地丰富、不断地充实。如在《三孝子的故事》中“王祥的故事”后,作者对其内容进行丰富充实:“当读这么感人的故事时,千万别以为那只是一个历史故事而已;因为在人生的旅程当中,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幸福美满的。在迎接幸福之前,往往可能是要接受极大的风雨洗礼,才能锻炼体会出人生幸福的真滋味儿,那就是爱与感恩。”

民间故事说不完,拾得余香留后人。无疑,《平舆山海经》为广大读者献上了一道简约而丰盛的平舆区域文化大餐。当然,作品也存在有故事拖沓而滞涩,运用超现实的想象、虚构手段等不足,但瑕不掩瑜。正如作者在书中寄语:“希望这些故事传说能够像一个接一个高悬于此的灯盏,随时照亮你通往平舆久远的过去和未来之通道。”历史与现实中都有无尽的艺术宝藏等待挖掘,期待作者深入民间的沉积,展开时间的皱褶,以极大的激情与感动,以勤勉释放的聪慧与才智,挖掘创造更加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