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慧玲
洋洋30多万字,一部诸侯方国史。我市上蔡县“乡土史家”、九秩耄学尚景熙,身居县城陋室,无通衢之便、无网络之利,置高龄体弱于不顾,凭着一双抖颤的手,神不他属、孜孜砣砣,积几十年之功,洪炉鼓铸蔡国史专著,终成夙愿。填补了我国诸侯方国史研究的一项空白。
乡帮之情
尚景熙先生开始撰写本书时,已是年过九秩的耄耋长者。
他超人的毅力,来自于幼年的理想和对乡邦历史与中华文化的赤诚热爱。
景熙先生1924年生,上蔡县芦岗街道办事处人,汝南百泉师专毕业。他幼年的理想,就是从事文化工作,常想自己躲在一个斗室里,读书写文章,钻研历史。不料,新中国成立后他却一脚踏入教育界,一干就是27年,在上蔡教育界度过了自己整个的青春和壮年,等到1979年他调至县文化部门任文物专干时,已经51岁了。
理想坚定信念,信念支配行动。1979年至1984年的5年之间,尚景熙先生和县文物管理人员一起,全面开展了对上蔡县古文化遗址和古墓葬的调查及保护工作,并由此开始了他对蔡国史的考察和研究。为准确丈量、记录古迹的地理位置和遗存信息,他靠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不辍寒暑,风雨无阻,跑遍了上蔡县的荒野村落,收集了大量出土文物和文献。其中最重要的是摸清了蔡国故城的形制,以及城门、宫殿、烽火台、冶炼遗址的具体方位,为保护故城遗址作出了重要贡献。多年的积累,使尚景熙先生成为地方历史文化和蔡国史方面的专家,1986年和1990年,尚景熙先生先后陪同日本著名学者井上靖、日本“中国古代城市参观团”,考察蔡国故城,向他们介绍蔡国历史,深受日本学者的欢迎和重视。井上靖后来创作长篇历史小说《孔子》,他在书中《致中国读者》一文里感谢上蔡之行对他写作的帮助,并称尚景熙先生为中国的“乡土史家”。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尚景熙先生即究心于乡邦文献的收集和蔡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为了准确撰写考古文章,他节衣缩食购买了《十三经注疏》、《史记》、《春秋左传》、《说文解字》、《水经注》、《国语》、《战国策》、《逸周书》等大量文献史书,使他在撰写考古文章和搞历史研究中找到了根据。
1984年尚景熙先生编撰的《河南地名漫录》刚一面世,立即成了畅销书,郑州市新华书店不到一个月便脱销了。之后,他又先后出版了《豫捻大帅陈大喜》、《蔡国纪事本末》、《李斯评传》等影响深远的著作。特别是近年尚景熙先生的《李斯评传》,一改旧说偏见,还李斯真实面目,为国内学术界广为关注。
有关蔡国史的研究,尚景熙先生也先后发表了不少论著,如1980年发表《蔡国故城调查记》,2003年撰写《蔡氏渊源考》并主编论文集《蔡国蔡氏溯源》,2004年撰《蔡国纪事本末》等,使他成为较早研究蔡国史的学者之一。
可以说《蔡国史研究》是尚景熙先生积几十年之功,洪炉鼓铸、自成一家的新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蔡国历史的专著。全书十二章,从公元前1047年西周封叔度于蔡起,至公元前447年蔡国为楚所灭,记述了蔡国600年波澜起伏的历史,涉及蔡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地理、风俗、物产、姓氏的诸多方面。
拾遗补缺
2004年尚景熙编撰出版了《蔡国纪事本末》,之后的几年他始终没有放弃对蔡国史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他感觉应该将新的研究成果吸纳、增补进原书。自2014年开始,已愈九旬的尚景熙先生用两年时间,终于撰著出这部集其研究之大成的《蔡国史研究》。
《蔡国史研究》成稿后,尚景熙先生将稿件寄给了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原会长(现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中心研究员)周少川征询意见,周少川阅后大加赞扬,欣然作序。
周少川在序言中说:“古代方国、诸侯国历史的研究,不仅与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索密切相关,也是先秦史和地方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多年来学术界对于诸侯方国史的研究非常重视,如楚国史、秦国史、晋国史、吴越史、齐国史、鲁国史、赵国史的研究已出现不少成果,甚至一些相对弱小的方国历史如徐国史、中山国史也有了专著。然而,被司马迁认为两周时期重要诸侯国而列入《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的蔡国历史,却长期以来研究比较寂寥,成果甚少,也缺乏一部系统研究蔡国历史的专著。与其他诸侯国史相比,《蔡国史研究》虽问世较晚,然与地方史研究紧密结合,又因作者对地方文物、文献的掌握独擅胜场,因此能独具一格,凸显其厚实的学术价值和内容特色。”
《蔡国史研究》拾遗补缺,第一次系统全面地论述了蔡国的历史及其发展进程,把蔡国史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周少川说:“有关蔡国史的历史,《史记·管蔡世家》只是简要勾勒了蔡国26君的前后嬗递,对于具体的历史过程则多语焉不详……本书廓清了蔡国历史的全貌,展现其多姿多彩的历史画卷,改变了过去人们对蔡国史碎片化、单线条的认识。再者,本书注重史料的丰富性和来源的多样性,在翔实材料的支撑下,书中探讨了一些前人未曾涉及的领域,由此填补了历史记载中的一些空白。”
《蔡国史研究》具有较强的开拓性。周少川说:“本书第十一章《蔡国风土》的‘风俗’、‘物产’两节,更是大量利用蔡昭侯墓出土的青铜器、以及蔡侯产墓和许多蔡公子墓的墓葬形式,利用蔡墓中出土的铜器、石器、陶器、骨器、玉雕,尽可能地复原了蔡国的丧葬风俗和手工业生产状况。第十二章《蔡国姓氏》则利用《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和大量方志,考述了蔡国的姓氏及其渊源流播,这些都是以往史书中未能系统记述的,因而具有较强的开拓性。又者,本书对于蔡国史中一些重要的或分歧较大的学术问题,通过缜密考证,提出自己的见解,疏通了蔡国史研究的疑碍,扫清了历史的迷雾。
周少川总结说:“《蔡国史研究》贵在全书皆为作者厚积薄发的自得之见,其重要的学术意义又在于以首部系统研究蔡国史的专著,开辟了蔡国历史研究的新局面。”
耄耋之心
《蔡国史研究》是尚景熙先生2013年著《李斯评传》问世后的又一扛鼎之作。
新书一到,笔者先睹为快,并迅速赶到尚景熙先生家中进行采访。
天气炎热,加之前两年写书用脑过度,92岁的尚景熙先生不能多深入思考问题,常常被思维断档所困,但他思路依然清晰。
采访中,尚景熙先生首先表达了对周少川教授的感谢与敬意。2013年尚景熙先生著《李斯评传》后内心忐忑不安。因为近现代对李斯的评价大多是骂名,《血腥的仕途》、《断头肥鼠》便是其代表作,而尚景熙先生著《李斯评传》却赞李斯施行帝王之术,在统一六国与秦王朝的政治实施中具有重大功绩。怕不为人接受,他将稿件寄给素不相识的周少川教授审阅,周少川教授不计地位、不讲处所、不论关系,而从书籍实质出发执笔为文《李斯功过有新论》,发表于《历史文献研究》总第33辑。此次得知尚景熙先生著《蔡国史研究》即将付梓出版,周少川教授不惮自己学术繁忙,再次为新书作序,并给予高度评价,足见周教授不但学识深湛,而且品德高尚。
其次,尚景熙先生讲述了《蔡国纪事本末》的出版过程及得到上蔡县委、县政府诸多关怀的往事,他说:“方寸之地、耄耋之心,深感各级领导恩泽殷深。”
再次,尚景熙先生一再嘱咐笔者:不要过多褒奖该书,要让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蔡国史研究》虽属在《蔡国纪事本末》基础上的重写,但由于自己学识浅薄,错误难免,敬请各位专家学者不吝指正。
回望尚景熙先生的的人生历程,实可谓:理想指航程,乡帮情更浓。学海永无涯,耄耋书艺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