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日报数字报

2016年05月12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41-0017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受灾困难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

——“十二五”时期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成效综述

发布时间:2016-05-12 07:48:55  

新华社记者 王思北

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大幅提高救灾补助标准,引入专业社会力量参与救灾……

作为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十二五”时期,我国在应对芦山地震、云南鲁甸地震等自然灾害过程中,不断探索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新机制,在建立多元化救灾格局,提升受灾群众保障水平等方面进展迅速,成就斐然。

提高受灾群众保障水平

因灾死亡失踪人口、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倒塌房屋数量分别下降93%、45%、81%——与“十一五”时期历年平均值相比,“十二五”期间的防灾减灾成效显著。

5年来,复杂多变的灾情给我国带来的损失难以估量:3.1亿人次受灾,紧急转移安置900多万人次,倒塌房屋近70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2700多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800多亿元。

5年来,明确的防灾减灾领导体制和健全的综合协调机制正在逐步建立完善,力求更迅速、更有效地为受灾群众雪中送炭。

2011年印发的《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年~2015年)》提出,防灾减灾体制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多灾易灾的市(地)、县(市、区)应建立防灾减灾综合协调机制。此后,全国27个省(自治区)成立省级减灾委员会,90%以上的市、82%以上的县成立了减灾委员会或综合减灾协调机构。多部门救灾应急联动机制、灾情会商和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健全。

国家减灾委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更好地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十二五”期间,我国还提高了灾害应急救助、旱灾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和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等3项中央救灾补助标准,平均提升幅度达78%。同时,国家减灾委、民政部累计向灾区下拨中央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495.21亿元,调拨帐篷50.8万顶、棉衣被242.2万件(床)、折叠床21.2万张,为灾区救灾应急、过渡期安置、倒损住房恢复重建等工作提供了坚实的资金和物资保障。

构建多元化救灾格局

2008年以来,社会力量逐渐成为我国救灾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协调联动、共同应对’的救灾工作格局。”民政部救灾司副司长杨晓东表示。

5年来,在芦山地震、鲁甸地震、灿鸿台风等重特大自然灾害中,都有专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救援救助的感人事迹。然而,社会力量参与救灾也暴露出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匹配、活动不规范等问题。

为此,2012年,民政部发布《关于完善救灾捐赠导向机制的通知》,将防灾减灾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规范了救灾捐赠需求发布、主要渠道、使用导向、信息公开等内容。2015年,《关于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工作的指导意见》则首次将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工作纳入政府规范体系,为社会力量参与救灾提供了政策依据。

5年来,各级民政部门和一些地方政府也积极探索,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灾,搭建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协调服务平台。例如,浙江省通过加大资金补助力、为社会力量提供救灾装备、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等措施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救灾。至2015年底,浙江省成立应急救援类社会组织60多个,实现了每个市至少有1个应急救援社会组织。

此外,市场机制在转移和分摊灾害风险、拓宽救灾资金渠道等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了解,目前住房灾害保险已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全覆盖,2015年,住房灾害保险保费收入达8.09亿元,为全国9300余万间居民住房提供1.43万亿元风险保障。巨灾保险试点在深圳、宁波、云南、四川、广东等地先后落地,为辖区城乡居民提供全覆盖的基本灾害风险保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让受灾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

回首过去5年,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建设进展顺利、人员装备和基础能力提升,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显著增强,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幅度减轻,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展望未来5年,我国减灾救灾任务依然繁重:据预测,“十三五”时期,我国自然灾害仍将易发频发:地震活动呈活跃状态,西部地区仍然处于7级以上强震多发时期,东部地区存在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可能;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次数恐继续增多;城市内涝、台风等灾害的发生可能更为频繁。

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当前我国综合减灾基础依然薄弱。国家减灾委员会秘书长、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指出,我国现有减灾救灾技术手段相对落后,重救灾、轻减灾的倾向仍不同程度存在,全社会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和能力仍有差距,群众因灾致贫、因灾返贫、重复受灾等问题突出。此外,现有的减灾救灾体制机制仍不够完善,法规体系不健全,无法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减灾救灾工作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利益诉求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加速转变,防灾减灾多元主体作用更加突出。窦玉沛表示,在城乡一体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如何提升受灾群众生活救助水平,让受灾困难群众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中有更多获得感,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尽快破解的新课题。

(新华社北京511电)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