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淑和
孝、廉、严、慈和清白做人、诚实做事、敬老爱亲、乐善好施,是父亲王致典的家训。
2000年6月20日,父亲刚过完77岁生日就永远离开了我们。他没留下任何家产和存款,却给子孙留下了这4个字好家风。
父亲一生对儿孙要求极严。在我七八岁的时候,他就让我为生产队放牛割草,还帮助母亲干家务。稍大一点,让我学锄地、割庄稼。14岁那年,我离开家乡到50里外的县城读书,并单独在学校生活。每逢周末,我步行几十里回老家带些熟红薯或糠菜窝窝头吃。从小学到高中父亲除为我交学费外,从来没给我一分零花钱。穿的基本上都是姐姐的旧衣服。他常说:“孩子只有在艰苦的生活中磨炼,才能长大成才。”
1967年,我高中毕业后,求已担任省种猪场党委副书记的父亲找份工作,他却让我回生产队当一个普通农民。在农村几年,我学会了犁地、插秧、果树嫁接、修剪、育苗等农活和技术。劳动之余还经常为县广播站写稿,于是我被公社聘为专职报道员。后来,又被提为国家干部。那时,我年轻气盛,时不时“翘尾巴”,父亲就告诫我:“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只有虚心才能永远进步。”后来,我因工作曾与同事发生矛盾,父亲又对我说:“与人相处和为贵,不利团结事莫为。”
父亲一生淡泊名利,廉洁正直。曾把文天祥的《正气歌》作为座右铭,时常提醒自己:“清清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10年动乱后,父新被提拔为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任职期间他没利用职权为家人和亲朋好友谋半点私利。我的妻子长期在老家务农,我多次求父亲为她找份工作,父亲总是找种种理由加以拒绝。后来,妻子为照料全家人生活进了城。进城后,全家7口人一直住在3间漏雨潮湿的旧平房里。父亲平时抽5元钱以下的低档烟,穿的是老式中山装。一双黑皮鞋在柜子里放了20多年也舍不得拿出来穿,只穿母亲做的布鞋。就连当年为我办婚事他才置办了一桌酒席,花费还不到100元钱。父亲还立下许多家规,他要求子孙们百善孝为先,读书上进,谨言慎行,团结和睦。吃饭时先让长辈吃,不许翻捡食物,更不许捣饭(即嫌饭不好)和吃独食。有一次,我因单位有急事提前吃饭,父亲发现后当着全家人的面批评我太没教养,从此这些铁规谁也没敢再碰过。
有道是:“父严家风正,贤妻夫祸少。”50年前,经人介绍,我相识了家乡林场的“场花”李翠莲。结婚后,我们连连生下一男两女3个孩子。1969年4月,我到公社当了临时工,后来提了干分配到另外一个公社工作,妻子一人留在家中既要照料3个孩子,又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成了里里外外一把手。那时,工作忙时我一个多月才能回家看望她们母子。但我从来没听到妻子说一声苦、道一声累。
我参加工作后,沾染上爱喝酒的坏毛病,妻子虽然很恼火,但背地里却劝我说:“酒是粮精,喝多会伤身,男人话似金,祸从口中生。”
55岁那年,单位里让我提前退休。名单宣布那天,我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妻子发现后,开导我说:“你原是单位里‘笔杆子’,今后还可以写写东西,继续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社会作点贡献。”妻子的话让我茅塞顿开。于是,我很快调整心态,开始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
退休10多年,我热心史志编撰和文化研究,除参与第二部《正阳县志》编撰工作外,还主编了《正阳·江国·江姓》《正阳年鉴》《正阳史话》《辉煌正阳》等文集和书刊。当我目睹书橱里那一本本自己编写的书刊时,总忘不了感谢我的妻子。
妻子对子女从来不溺爱、不偏向、不娇惯。儿子上初中贪玩,被她发现后,狠狠教训一顿。小女儿上高中时早恋,成绩下降,妻便耐心开导女儿说:“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不好好学习,就是自毁前程。”在妻子良好的教育下,孩子们均学业有成。儿子考入省委党校本科班,小女儿成了一名大学生,大女儿中师毕业后,通过自学也取得了本科文凭。
孩子们参加工作后,妻子对他们的教育丝毫没有放松。儿子担任领导干部后,职务每提升一步,我的妻子便对他念一回“紧箍咒”。她常告诫儿子说:“不义之财不可取,贪婪之心不可有,金钱面前莫伸手,为官清廉是咱们的全家福。”
妻子不仅对子女要求严格,对公婆也非常孝敬。2000年,我的父亲身患重病,她每天伺候在床前。2009年,母亲骨折,卧床不起,妻子日夜为母亲喂饭喂药、端茶递水,擦洗身子,直至两位老人先后去世。
妻子的言传身教,让孝道、仁爱家风在我们家得到传承。2006年和2010年,妻子因患肾结石和糖尿病先后在医院做了两次大手术,孩子们尽管工作很忙,但都主动到医院轮流伺候。
2012年春节前,小女儿在公共浴池洗澡时发现一老年妇女突然发病摔倒在地,她二话没说立即把老人扶起,并送到县医院抢救。事后老人给小女儿送来一面锦旗。多年来,小女儿还偷偷瞒着家人,资助社会上一名贫困学生,使其完成义务教育学业,圆了大学梦。小女儿也因此荣登2012年度“正阳好人榜”,她的事迹也先后被《驻马店日报》、驻马店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宣传报道。
孝、廉、严、慈这4个字,就是我们家形成的,并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好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