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司 宋三星 张会影
“远看是张画,近看更优雅,穿行在其中,香气溢满面。”这是古时上蔡人对古蔡学宫的赞扬。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这处似画飘香的胜地早已在解放前就不复存在了。
大家也许会问,什么是学宫? 学宫,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学校。学宫又叫孔庙、文庙、圣庙和黉学,是儒学、圣庙和学校合一的活动场所,又是儒生求经习道和童生考试的场所,也是一县的文化活动中心。学宫一词最早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与后世经常使用的辟雍一词意义相同,是周天子设立的大学,专门教授国子和贵族子弟的场所。自孔庙建制后,学宫意思的使用发生了转变,开始泛指官学,即历代王朝地方的官办学校,尤其指明清之际府、州、县的地方官办学校。
古蔡学宫,位于今上蔡县城南街派出所向东去的黉学巷,路北原老县检察院和县人民法院旧址上。它始建于西汉年间,后经历朝历代修葺,明末毁于战火,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知县杨廷望尽除残垣,在原址上重建了比原来规模更宏伟、面积更大、面貌更为壮观的学宫。新建的学宫仍坐北朝南,占地近50亩。以大成殿为建筑中心,由四节大院组成。第一节大院,为学宫的附属建筑,有尊经阁、乡贤名宦祠和射圃亭;第二节大院为主体建筑,有大成殿、明伦堂、启圣祠和戟门、棂星门等;第三节大院为土地祠;第四大院为教谕训导住宅。整个学宫布局合理,结构严密,瑶草琼花,绿树掩映,别有洞天。
在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河南巡抚阎兴邦来到上蔡视察,亲笔在学宫棂星门前隐壁墙上写下8个大字,东边礼门坊上书:“金声玉振”;西边义路坊上书:“江汉秋阳”。这8个大字相互对称,刚劲有力,金光闪闪。一时间,吸引众多文人骚客和书法爱好者来此观览。
当时的棂星门,用四根朱红玉柱,五根栋梁贯穿,朱红玉柱在落日晚霞的映衬下,闪闪发光。四根玉柱上,分别盘卧着四只美丽的木刻小狗,形象逼真、活灵活现。特别是中间的两只,还扭头调皮地向前观望着,充分展现了看家狗的模样,令人赞赏,忍俊驻足。
穿过棂星门,再往里走是学宫大院,院内两泓偃月状的泮池泉水,清澈透明,波光粼粼。池的四周栽植有鲜艳的月季花;东西两边分别伫立有50棵苍劲挺拔、郁美芳香的桧树,像一把把撑开的大伞,把两池甘冽香甜的池水覆盖起来。道道夕阳霞光透过茂密的桧树枝条,照在清莹莹的泮池水面,水面波光闪闪,美丽灵动。在泮池的西边建有更衣厅一座,东边建有省牲亭一座。省牲亭是祭庙执事者、引献官设案省牲的地方,更衣厅是祭庙献官、陪祭官、执事人沐浴更衣的地方。
据传,每年的仲春、仲秋时节上丁日祭庙,祭官、献官提前3日来到学宫,在更衣厅沐浴更衣、斋戒两日,不吊丧、不问疾、不听乐、不行刑、不判署刑杀文字、不预秽恶事,而后来到大成殿或其他室内祭庙祭神。泮池的北边有一座学宫所有建筑中最高大的门楼——戟门。戟门建房5间,据说古时候的学宫设戟门,是有规定的。《上蔡县志》记载:“唐三品以上官职亦得于私门立戟,因称显贵之家为戟门。而一县的学宫设戟门,则也显示一县特别富贵之地也。”在古时候一般平民百姓是不能至此的。在戟门的东西两边建有东钟楼和西鼓楼各一座。东钟楼的大钟有1.3米高,直径有3米;西鼓楼内的大鼓也是1.3米高,直径同为3米。这两件古物身上绘制的图案花纹很是精美,鼓身上绘制着福贵不断头的花纹;钟身上绘制着形象逼真的牛头和龙身,处处显示了中华民族古代龙的神圣特征。那撞击铜钟的响声,能倏然把无数人推到一个新天地,而对思想不健康的人,则又是一种敲击——警钟长鸣!而击鼓发出的“咚咚”响声,倏然又把千百人的思想推到一个激烈的战场,它无形中激励人们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或理想奋进。
穿过戟门,就是学宫的主体建筑大成殿,这里真不愧是一县最为显贵之地。院内古柏参天,庄严肃穆。院中央分别排列着四通青石碑。碑文分别为上蔡名人,明朝的雷大壮、李文简和清朝的张沐以及知县杨廷望4人所作。分别记载了学宫于何年何月建造、修葺等大事。大成殿建房7间,高大挺拔,华丽典雅。8根朱红玉柱顶立着廊庑重檐,重檐之上青瓦滴水,琉璃简瓦做工精湛,斑驳绚丽,两山脊布满了飞禽走兽,仙人玉立,屋顶之上,二龙滚舞,怒目奋爪。远远望去,威风凛凛,气势非凡。大殿门前有一高大的香炉,每日香烟缭绕,荧火红红。大成殿门的上方,悬挂有一块镀金镶边的巨幅匾额,上书:“万世师表”4个大字。据说,它是康熙皇帝御笔亲书。大成殿是供奉孔子及历代诸贤的地方,也是每年仲春、仲秋县长和县衙前来祭祀的地方。7间宽敞的大堂内,排满了历代圣人、诸贤的牌位,如至圣先师孔子、宗圣曾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子、述圣子思等。殿内供桌上,常年祭品不断。祭器有烛台、花瓶、香炉等,样式精美。
大成殿东边有东庑11间,西边有西庑11间,东庑是祀奉先贤的地方,西庑是祀奉先儒的地方。殿堂之下,还有左角门一座,右角门一座,陈设房两座,分别储藏着乐器和祭器。其中,有战国钵钟、编钟、特磬、编磬、埙、龙笛、琴、瑟、风箫、楹鼓、博拊鼓、旌节和麾幡等,其制作装饰十分精美。钵钟、编钟、特磬、编磬,全都悬挂在一个门字形的框架内。
每年的仲春、仲秋时节上丁之日祭祀时,这里的乐器、祭器一齐出动,60多名乐舞师提前3天大演圣乐于学宫之中,迎知县、迎绅士、迎黎民,场面热闹之极。知县、绅士、黎民都要提前3日来到省牲亭前,沐浴、更衣和省牲;祭祀这天,全穿新衣服,设坛于大成殿院内,众人献牲祭祀,顶礼膜拜,祝文赞歌,众乡民则在殿外:“听钟鼓,见一时衣冠之盛,旌节之美、笙簧磬管之和鸣,揖让升降之有节,笾豆樽俎之有光。”好一派热闹非凡之景象。
顺着大成殿和祭、乐器陈设房往后走,即是明伦堂。明伦堂是专供儒生习道求经和童生考试的场所。它建房5间,高大宽敞,门上悬挂有一块“肃静”的匾额。
步出明伦堂,再往后走便是启圣祠。启圣祠是专门供奉孔圣人的地方。它同是建房5间,华丽典雅,巍巍壮观。有东西厢房各2间。祠内设置香炉、烛台、花瓶等,祭桌上祭品常年不断。祠内有一尊孔圣人的雕塑铜像,形象逼真,令人尊崇。每年的仲春、仲秋上丁之日祭祀膜拜时,比大成殿还热闹。从启圣祠往东,穿过东门楼,便是学宫第一节大院的射圃亭了,射圃是一个占地10多亩的园子,园内种植有各种各样的花草和蔬菜。圃的中间建有一座美丽的凉亭,它在晚霞的映衬下,斑斓绚丽。射圃和射圃亭是专门供儒生游玩和教谕、训导食其蔬菜的地方。射圃的南面有3间高大的阁楼,楼内存放有《二十一史》《孝经》《易经》《性理》《直解》等书籍。
接着走到乡贤祠和名宦祠,它是上蔡名人史志录,这里能看到上蔡乡贤(周)蔡公子季、洧,(汉)河南吴公、(汉)丞相翟公、方进等生平事迹。也能看到上蔡历史名宦中的召公、信臣、杜公、诗、潘公和好礼等的治蔡生平。这里也是一年四季祭品不断,香火缭绕,游览到这里,让人感受到上蔡人民热爱、尊重乡贤名宦的深情厚谊。
迈过乡贤、名宦祠,越过棂星门,穿过西门楼,便是学宫的第三节大院——土地祠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步十花,一步一景。深深的一个大院全都种植着奇花异草,加之雪松和果树,更是装点得一处别样美。院内中间一条笔直的道路可通后面的3间禅房。道的两傍伫立着两行石人、石马、石羊和石狮等动物,做工精湛,十分逼真。土地祠向西即是第四节大院,是教谕、训导的住宅。这里也是房屋整洁,花木繁茂。到了这里就让人联想起历代的教育家,是他们的奉献精神和忠心耿耿才培育出代代英才,才使上蔡历史上涌现那么多的国家栋梁之材和各行各业的社会精英。在这里可以看到上蔡文化教育的繁荣,更能看到当时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和艺术水平。
据当地研究教育史志的人士介绍,中国古代地方学宫的基本制度有:“明伦堂居中,前部左右设东厢和西厢房,堂后为尊经阁或藏书楼,堂前设儒学门和仪门两道。此外,许多地方官学中都有斋舍、儒学署、教谕廨、教授厅、敬一亭、洒扫公所、会馔堂、库房、射圃亭或观德亭等建筑,还有一些地方将文昌祠、忠义孝悌祠、节孝祠等建于学宫中。”从以上的记述可见,上蔡学宫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办学校的缩影,其建制、规模亦可称为典范。《盐铁论》的作者桓宽、西汉丞相翟方进、“程门四子”号称上蔡先生的谢良佐、南宋宰相朱胜非、官至礼部尚书的李逊学、陕西巡抚刘光国、著名理学家张沐、清探花程元章等历代圣贤名流,他们是否曾就读于古蔡学宫,今人已无法确切考证,但他们作为闪耀史册的古蔡骄子,或许是这片人文厚土才孕育出如此灿烂的朵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