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身心康复的起点
——记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康复科
记者
“向前、用力、放松、收回,非常好……”这样的话语,在市中心医院主
尝试着拧一根螺丝、学着张嘴说一句话、努力折叠一张纸……日前,在市中心医院康复科,通过科学、系统的康复治疗,许多患者重获了新生,找回了自信。
“康复科的覆盖面非常广,不仅是针对残疾人的康复。康复几乎可以渗透到医院内部的各个科室,如骨科、神经内科等。” 潘更毅边给患者做指导边对记者说,“与致力于疾病研究的临床医学不一样,康复医学主要研究的是人体功能,其目标是帮助人们减少或弥补功能损害和缺失,努力使人们获得自主生活的状态,回归家庭,走向社会。”
据了解,市中心医院康复科成立于2008年10月,早期康复治疗服务面向全院各临床科室,为患者后期康复提供了优质保障,切实使患者提高了日常生活独立能力。比如脑出血、脑梗死、偏瘫这些神经系统疾病牵连到神经,在治疗后,多少都会使中枢神经以及面部神经受损,这时候康复治疗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综合康复训练大厅,记者明显感受到这里的气氛与一般的病房有着很大的不同: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互动感很强,患者或者拿着一张纸在折叠,或者在跟着医生的手势做各种动作。
今年70岁的王大爷是一位脑梗死后遗症患者,上肢功能欠佳,需要定期到市中心医院康复科进行肢体功能训练。轮到王大爷做康复训练时,康复师韩高科在一旁耐心地对他做着简单的动作指令。
“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胳膊常常不能稳定地伸直,经常让他们伸胳膊能促进上肢功能的恢复。”韩高科说,“虽然动作看起来很简单,但对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效果很好。”
除了训练大厅,市中心医院康复科目前还设有作业疗法室、言语治疗室、传统治疗室,并在现代康复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中医传统治疗如针灸、推拿等,对患者实施全面的康复治疗。
在针灸推拿科,记者看到按摩治疗师于德水正在为一位高血压患者做按摩。“别着急,我给您这一按,就能促进头部的血液循环。只有血液在头部流淌顺畅时,才不会供氧不足,晚上才不会失眠。现在是不是已经感觉到头不晕也不疼了?”于德水不急不慢地对患者说。
一旁的护士长张平偷偷一乐,小声地对记者说:“于医生对患者特别有耐心,每次给患者做按摩时都会说很多话宽慰他们。有时候患者听这些话比吃药都管用,都愿意找他做治疗。”
张平介绍,于德水曾经跟着“中华第一针”尉孟龙学习过7年的穴位按摩。当时,他每天
“几年前,有个刚大学毕业的女孩儿骑电动车不小心摔断了腿,做完手术后膝关节僵硬,几乎无法走路。于医生为她做了1个月的康复治疗,就完全恢复到正常状态了。那个女孩儿一直把于医生称为‘于爸爸’,对于医生特别感激。”张平对记者说。
像于德水这样的人才还有很多。市中心医院康复科现有康复治疗技师12人,针灸、推拿技师3人。不过,目前全国康复医疗人才还很匮乏,很多县级医院甚至都没有开设康复科。
“在西方国家,每千人中就有0.5到1个康复治疗师,而我国目前连万分之一都达不到。要达到西方这个标准,我们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潘更毅对记者说。
作为科室主任、学科带头人、主
“骨折是最常见的创伤之一,我们对于骨折后的康复技术非常重视。很多患者不知道,骨折后,即使进行了手术,如果缺乏正确的功能锻炼和护理知识,就会产生一些护理并发症,有的甚至会造成永久性残疾,给患者本人和家庭造成很大的伤害。”潘更毅对记者说,“科室为此还专门派医师到北医三院学习了骨科康复技术,对四肢、脊柱骨折手术后和重症监护长期卧床患者进行规范的康复指导,以缩短骨伤患者的治愈时间,减少或避免致残和死亡。”
“预防、治疗和康复是现代医学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进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康复治疗的重要性。我们一直致力于学习先进的康复技术和打造优质的康复团队,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患者重拾对生活的信心,早日回归社会。”潘更毅说。
康复师在指导患者做训练。
于德水在为患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