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付建强
“十二五”期间,我市工业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工业增加值连跨400亿元、500亿元、600亿元3个台阶,2014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07.2亿元,较2010年相比增幅达50%,年平均增长率16.7%,为同期GDP增速的1.5倍,在全省工业的占位由2010年的第14位上升至2013年的第13位。
这一系列数字折射出的是我市工业经济持续良好的发展态势、趋势和气势,是我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结果。
“十二五”期间,我市工业规模持续扩大,综合实力明显提升。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和繁重的发展任务,我市先后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工业转型发展的政策措施,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
——结构调整初现成效,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我市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至2014年底,全市轻重工业比达到54:46,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8%,食品、医药、能源和煤化工、装备制造、建材、轻纺六大支柱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六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313家,实现工业增加值495.37亿元,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147.23亿元,完成利润148.11亿元。
——集聚效应逐渐显现,特色集群优势突出。我市围绕主导产业延链、补链、聚链推进项目建设,加强主导产业培育,强化产业集聚区综合带动。2014年,全市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6亿元,占全市的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分别达到380亿元、1710亿元和108亿元。
——创新能力稳步提高,新兴业态正在萌芽。我市把强化自主创新作为优化工业结构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大创新投入力度,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至2014年底,驻马店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3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2家。
——“两化”融合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水平提升。我市“两化”融合工作稳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进展顺利,全市先后有2家产业集聚区进入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网络建设持续优化,建成了覆盖全市的光纤网络、无线局域网络、家庭宽带网络,市区主城区、县城核心区域实现了
“十三五”时期,我市将抓住实施“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战略机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力争到202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与主营业收入均进入全省前十位,发展成为全省新兴的先进制造业大市。
——以创新发展为主题,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为方向,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领域,推广智能制造,优化发展环境。
——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416”发展战略,构建四大产业新体系,培育十大产业集群,推进六大重点工程,建设全省新兴的先进制造业大市。 “十三五”期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力争到202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达到35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达到300亿元。
——力争“十三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支柱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在80%以上,传统优势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基本形成,过度依赖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的发展格局基本扭转。
——特色产业集群竞争力明显提升。按照“点—链—群”发展路径,依托产业集聚区培育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无缝链接、大中小企业关联度高的优势产业集群,千亿级食品产业集群初步形成,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特色产业集群竞争力明显提升,产业集聚区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在80%以上。
——区域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力争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力争达1%,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在100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在50%以上。
——重点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实施“355”大企业培育工程,力争到2020年,培育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工业企业3家左右,超50亿元的工业企业5家左右,超10亿元企业50家左右。
——重点行业集约化、低碳化、循环化水平明显提升。绿色制造模式广泛应用,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力争到2025年,主导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中高端产品为主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工业企业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水平迈上新台阶,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
千帆竞渡,百舸争流。我市在新型工业化的大道上,正在大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