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日报数字报

2016年01月30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41-0017
放大 缩小 默认

穿越时光隧道 饱览诗意星空

——读王中州诗集《诗咏五千年》

发布时间:2016-01-30 10:41:54  

陶秉礼

王中州新著《诗咏五千年》一书,以中国历史上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为基本素材,站在历史的高度,用诗歌这种独特的形式,通过创新、创造、创作,形成了一部融思想性、艺术性与知识性于一体的诗词力作。阅读此书,你会从中洞察到中国历史的厚重足音与闪亮光芒,看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朝代的更替,体会到历史的辉煌、文化的灿烂、人类的智慧。同时,也领悟到人生的艰辛冷暖、悲欢离合及情愫深刻复杂蠕动变化,自然引起人们去深邃的思考。

雄浑磅礴,气贯长虹。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是东汉时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也只有《咏史八首》,虽然《诗经》《离骚》中就有这种作品,但也很零散。而王中州的诗作从远古时代的神农尝百草开篇,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庆典,几乎评说了五千年间中国历史上所有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时空跨越上下五千年,洋洋五百多首。可以说,诗作犹如一部中国编年史,一部中国大事纪录史,一部中国著名人物纪录史,填补了中国咏史诗的一项空白。从《神农尝百草》《炎黄融合》《尧舜禅让》,到《万里长征》《开国庆典》,诗作气势宏大、雄浑磅礴、气贯长虹。如《神农尝百草》的诗中:“磨石成器开洪荒,渔猎未能解饥肠。神农冒死尝百味,人类得食五谷香。”诗作从人类发展之滥觞,反映与大自然顽强不懈争斗中的可歌可泣的不朽功绩。“轩辕东移黄河滨,中原鏖兵定乾坤。大战促成大融合,炎黄终为一家人。”(《炎黄融合》)“华夏先贤道德高,君位禅让舜继尧。天下为公无私念,一心只为民操劳。”(《尧舜禅让》)这两首诗作赞扬中华民族的始祖融合在一起,共同奋争、不断发展壮大、顽强不屈的优良品格。在《女皇武则天》的诗中:“难掩风流土一堆,谁补女皇无字碑?王侯将相本无种,龙凤颠倒无可非。千古休说篡唐错,百代兴废自有期。已成功业垂后事,直数须眉叹娥眉。”该诗对一代女皇武则天的褒奖,让读者更加认识她的胸怀及永恒魅力。在《万里长征》一诗中:“敌人围困万千重,红军突破去长征。行程两万五千里,凯歌一曲贯长虹。”多么恢宏豪迈,多么雄浑气魄。“天安门前人如潮,五星红旗迎风飘。四九十一举国庆,神州处处歌声高。”(《开国庆典》)“人如潮”、“迎风飘”、“举国庆”、“歌声高”,仿佛看到人海潮流涌动的恢宏的历史画面。一首首诗作,是历史的咏叹,也是心灵的咏叹,更是时代的咏叹。

以史为鉴,认知独到。咏史诗是对历史古迹或历史事实发表感慨的诗。文学尤其是咏史诗词创作,贵在创新,有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看法见解。读一首诗,可以了解一段历史、认识一个朝代、明了一个掌故。作者从唯物主义的视角,把历史当成一面镜子,借助古代的人和事,怀古伤今或借古讽今,或对历史的评价,或对事件的赞誉褒奖与鞭挞讽喻。当然,作者这种评价与判断是诗的方式而不是史的方式,是活生生的形象显现,而不是抽象的概念推理,是有情有味有声有色令人思考的诗篇。总之,通过古人古事的歌咏,来抒写自己的感慨情怀,得到人生启迪。在《荆轲刺秦》诗中:“壮士悲歌易水寒,众人送别皆潸然。秦扫六合大趋势,岂是一人能阻拦?”以往大多数诗文是赞扬荆轲大义凛然、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精神。“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是荆轲刺秦的悲壮写照。而作者这里思维穿越历史时空:“秦扫六合大趋势,岂是一人能阻拦?”荆轲赴死精神可佳可赞,但在历史的大趋势大潮流中,任何人不能逆势逆流而动,否则,只能是留下可泣的历史悲剧。在《司马昭之心》一诗中:“多少换代与改朝,神器能主功德高。路人皆说司马心,江山原本不姓曹。”时人云:“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多为贬义,喻人心叵测。虽然这种认知在人们心中已经形成定式,但作者从三国归晋、国家统一的视角分析优劣,“江山原本不姓曹”,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又提升了诗文的深度。在《陈桥兵变》一诗中:“黄袍加身不可推,云起从龙大有为。陈桥兵变未流血,从中可见人心归。”按照古训这次兵变是大逆不道,但朝代更替实属历史的必然,且“未流血”,也是“人心归”。验证了“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古训,这样该诗就给“陈桥兵变”赋予新的内容和含义。

质朴无华,含蓄清雅。读罢全书,我感到作者这部咏史诗的显著特点是质朴无华,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辞藻的华丽,雅俗共赏,通俗易懂。但平淡中蕴含深意,含蓄清雅,富于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诗中不乏有一些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兼备的诗作佳句。如“冷面深藏美人计,只为一笑能倾城”、“大度能容容天下,春秋首霸服诸侯”、“相约再见恨时晚,伯牙摔琴哭新坟”、“狼毫磨秃铁砚穿,八十二岁中状元”、“莫要相约三生后,来生不如爱今生”等,诗句自然质朴、清新明快、豪婉兼具,诗作合律而不生硬造作、平淡而诗味悠长、浅近而洗练流畅。在《赵抃为官》诗中:“一琴一鹤入蜀川,造福一方父母官。离任琴旧鹤也老,别无长物伴君还。”此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诗人以“琴”与“鹤”作为该诗的诗眼,赴任入蜀川时只有“一琴一鹤”,而离开蜀地时依旧单人独骑,随身还是那一张琴、一只鹤,只不过是琴“旧”了、鹤“老”了。一个有为清官的形象跃然纸上。该书中,我较欣赏的是作者为数不多的七律诗歌。如《韩非困韩》《韩非入秦》两首律诗,“孤愤台上怀孤愤,出山冲中盼出山。人才不为韩国用,举目西望向秦川”,诗作把韩非的“怀孤愤”及“盼出山”的迫切心情描写得淋漓尽致,一个“怀”字,一个“盼”字,“举目西望向秦川”。真是望眼欲穿。韩非被秦国重用后,“关山难阻风云会,秦庭相遇龙虎吟。一从公子入关中,七国格局一翻新。”诗中写出了韩非入秦后不负众望、施展才华,其思想主张在秦统一天下大业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七国格局一翻新”,使诗歌在书写历史中增加了足够的艺术分量。还有《卧薪尝胆》《陶潜归隐》《岳飞抗金》等七律诗作,既有思想的深度,又有艺术的厚度。

诗文并茂,相得益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短者需要数千字,长者需要数万字,方能说得清楚、讲得明白。对于一般的读者来说,但凭短短的几句诗词,很难把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理解到位。在阅读此书中,我既是在欣赏王中州的诗词创作,又是在通过一个个故事了解中国简明历史。该书说是一部诗集,不如说是一部诗文集更为合适。这或许是该书出版的重要价值所在,也或许是作者创作该书的本意所在,即一部中国经典文化优秀的社会科学普及读物,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张英让人》诗中:“一封家书让东邻,尺幅玉帛解纠纷。桐城现有六尺巷,张英度量说到今。”诗歌把故事也基本讲清楚了,但一般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此书在故事中介绍了张英给家人写的四句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告诉人们胸怀宽广不仅能化解矛盾,而且受人尊重,这就更加完善完美了。当看了《无锡则安》这首诗“利益相争人世间,无锡不如无锡山。地名对照自身事,何不羞杀阎百川”时,大多数人不很清楚“无锡则安”的来龙去脉,但经过作者简要阐释,自然就一目了然。既提升了诗歌的艺术性,无疑又增加了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

上下五千年,诗评天下事。作者让每位读者追随他的神思,穿越时光隧道,饱览历史的诗意星空,从而构成一部文学艺术创作,尤其是诗词创作艺术的璀璨奇葩。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就我看,这部作品在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上,在我市我省也可以称得上文学创作的“高原”,但要形成文学创作的“高峰”,需要有名篇名句,需要有让读者为之一亮,深深触动读者心灵的精品诗作。就作者这部书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来讲,必定要再版发行。希望王中州先生进行精雕细琢,进一步提升,力争该书成为一部传世之作。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