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则挺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且文化赓续从未中断的国度,大多数中国人往往带着与生俱来的历史感。中国又是一个推崇诗歌的国度,几乎人人都有过诗情荡漾的岁月,更有为数可观的国人,会把浓重的诗情一直保持到晚年,吊古咏今,乐此不疲。所以,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脍炙人口的咏史诗。自东汉班固立体《咏史》首开先河,经西晋左思《咏史八首》名噪天下,至历代骚客咏史佳作迭出。可以说,咏史诗是中国诗歌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含蕴深厚、广受青睐的品种。王中州先生对咏史诗素有喜好,徜徉其间久矣!从青年时代起,他就博览史书典籍,常常有感而发。如收入本书的《韩非入秦》一首,就是作者18岁时所作。正所谓:“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胸次磊落,洒然流咏,音韵顿挫,语无虚饰。或许正因为这个缘故,中州先生发现,智慧的历史老人竟然百密一疏,出现了一个不小的疏忽——中国出版史上,至今没有推出一部集大成、有系统的咏史诗。思忖之下,王中州先生决定有所行动。早在2011年,王中州先生就向我谈起他酝酿中的“诗咏中华史”的创作计划。不过,那时的计划是300多首。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卷帙,其规模有所扩展,共有555首,真大观也!《诗咏五千年》以诗入史,以史入诗,填补了中国图书出版界虚席既久的一项空白,弥补了中国咏史诗以散兵游勇而流衍千年的缺憾。厥功著焉,善莫大焉!
《诗咏五千年》的成功,首先得益于作者在诗歌、历史这两个领域学力兼备、造诣双工。在这里,历史之于诗歌,无疑是一块肥美的沃土,让诗神甘之如饴,如醉如痴,灵感勃发;诗歌之于历史,无疑是一双矫健的翅膀,让史仙长空展翼,法力倍增,纵情翱翔。王中州笔锋所及,上起炎黄融合,中华文明开汗青;下迄钟山风雨,百万雄师过大江,几乎评说了数千年间中国历史上所有的重大事件和人物。随意拈出一首,皆赫赫有名、绘影传神、言简意赅、意趣斐然;单篇独立成章,全书排列有序。因此,《诗咏五千年》无意中成为中国通史的一个简明读本,国史掌故的一座大观园,又是进一步研读国史的一根拐杖。
《诗咏五千年》第二个值得点赞之处,是熔艺术性、知识性于一炉,实现了艺术与教化的有机结合,以读者易于接受的方式普及、传播中国经典文化,成就了一部优秀的社会科学普及读物,是各类教育机构开展艺术教育、历史教育不可多得的辅助教材,其文化传播效益将未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