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殿文
近日,在安徽省阜阳市,有洒水车凌晨4点多冒着零下5摄氏度的严寒进行作业。原本为了清洁路面的洒水作业,清晨因人为造成结冰地滑,导致42起交通事故。
无独有偶。在“干旱少雨尘土飞扬”的甘肃省兰州市,在用水治污除尘上也使足了劲儿。为抑制扬尘,近年来,兰州投入近1亿元购置200多台洒水设备,除特殊天气外,全城不间断洒水。一些市民认为,洒水破坏了道路,造成路面坑洼不平;冬天洒水让道路变成“溜冰场”,导致交通事故增多;洒水车满街跑,刚洗的车又脏了。观测表明,兰州洒水抑尘是可行的。洒水虽存在一定负面效应,但面对质疑,兰州并没有停下。2015年以来,兰州改进了洒水作业,如根据天气污染情况和马路干湿程度决定洒水频次;洒水、喷雾和清扫相结合,科学抑尘;当地表温度低于
全城洒水,考验的不仅仅是政府治理污染的能力,还有城市综合治理能力。是遇到矛盾绕着走,还是倾听民意?兰州选择了后者。作为西部欠发达城市,从城市规划到基础设施投入,兰州无法与东部相比,治污不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帆风顺。在城市治理中,时常会为解决一个民生问题而引发另一个民生矛盾。在城市治理中,政府只有直面矛盾、倾听民声、尊重民意,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
洒水的阜阳模式和兰州模式,引起了媒体的关注。阜阳模式受人诟病,主要是犯了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毛病——无论天气状况如何,有水只管洒。走的是寒冬地滑—清洁地面—洒水作业—道路结冰—交通事故频发的路子,群众饱受其苦,当然怨声载道。冬季洒水本是保持城市整洁的一种重要举措,但违背常识不科学。试想一下,零摄氏度以下,道路遇水结冰,应是常识。况且,阜阳市相关部门曾下发通知,明确要求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时,一般不实施夜间冲洗和白天洒水作业。这种不顾实际状况盲目洒水的“程序式”工作方式,遇到矛盾,应对方法简单、管理僵化,是本本主义的作风。兰州模式则不同,洒水作业尊重民意,讲究科学,通过精细化作业,做到保洁和道路通畅两不误。简言之,不是洒不洒的问题,而是措施如何更科学更完善更有可行性。
近年来,在一些城市热带大树进北方城市、大风天扫大街、暴雨天洒水浇树等“闹剧”时有耳闻。事实上,杜绝此类乱象并不难。以阜阳这次洒水为例,倘若环卫部门与气象部门能建立日常沟通机制,便可避免发生人为制造路面结冰、人为建起“溜冰场”的荒唐事。民生问题无小事,讲究科学方有为。阜阳洒水事件再一次提醒我们,不仅需要好经也要念好经,得力的措施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去落实。否则,再好的经遇上歪嘴和尚生吞活剥、照搬照抄,也会搞得南辕北辙、得不偿失。一言以蔽之,无论工作大小,都要在抓实抓细抓好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