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区面积、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全线飘红
本报讯 (记者 刘 阳)在过去的一年里,面对严峻的经济发展形势,我市上下牢牢抓住产业集聚区这个载体,在竞相发展的大格局中找准自己的定位,进一步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压力感,以更大的工作热情、更大的工作力度、更加有效的工作措施,努力实现我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新突破,支撑和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全市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111.12平方公里(我市11个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172平方公里),较2014年底新增6.72平方公里;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10家,较2014年底净增108家。
2015年1~10月份,全市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升。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609.54亿元,同比增长18.5%;实现利润总额94.83亿元,同比增长19.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29.65亿元,同比增长13.4%,较1~9月份上升1.5个百分点;施工项目490个,同比增加21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29个;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商品销售额141.32亿元,同比增长46.7%;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企业实现营业额2.55亿元,同比增长23.84%;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47.2亿元,同比增长40.74%。
筑巢引凤招大引强。我市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一举求多效”的关键举措,按照全市《开放招商工作行动计划》和14个部门对外开放工作方案,围绕主导产业延链补链,深入开展大招商活动,先后派出200余支招商小分队,开展定点定向招商。2015年1~10月份,全市共举办各类主导产业专项招商10多次,共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46个,合同投资1589亿元;全市累计到位省外资金187.3亿元,占目标任务的85%,同比增长9.6%,增速居全省第2位。德威电缆、金龙沃诚电动汽车、华宇电力二期、佰鸿光电产业、中科亚信、宏源科技、恒远面业、溢佳香食品等一批重点项目全面开工建设,推动了全市经济平稳增长。不断探索、创新,破解土地、资金、招工等瓶颈制约,进一步搞好专业化集群式招商,围绕主导产业、全产业链招商,突出招大引强,切实提高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探索金融通平台、土地整理平台、人力招募培训平台、技术创新孵化平台等公用服务平台建设,为客商落户投资提供支持保障。
集中集聚做大做强。按照省政府《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行动计划》要求,抓好产业集聚区“百千万”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工作。指导各产业集聚区围绕特色主导产业,研究制定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确保驻马店装备产业集聚区、市产业集聚区、遂平县产业集聚区、汝南县产业集聚区、泌阳县产业集聚区、平舆县产业集聚区等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制定了“千百”亿级产业集群培育计划,推动主导产业集群发展。2014年,全市食品加工和轻纺产业集群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600亿元和500亿元,计划到2017年培育成为千亿级产业集群。力争2015年以昊华骏化、通用天方为龙头的市产业集聚区医药化工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60亿元,驻马店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汝南县新能源电动摩托车产业集群、遂平县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均已形成较大规模。坚持以项目集聚生产要素,以项目拉动投资增长,以项目推进工作落实,全力以赴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继续实施重点项目“联审联批”、模拟审批、领导分包重点项目等制度,对重大项目审批实行“一站式”服务,简化办事流程,缩短审批时间,促进前期项目早开工、在建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早达效、达产项目早达标。在抓好前三批集中开工重点项目的基础上,年底前又开工一批,确保产业集聚区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00亿元。
培优扶新科技驱动。我市把优化结构作为重要抓手,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2015年全市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0%,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其中,中云创光电LED海用超远程探照灯、大功率LED散热模块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已在新三板上市;年产15万辆的银泰集团新能源电动车一期已具备5万辆的整车生产能力;巨龙科技年产网络通信变压器8亿只,为富士康、中兴、华为等企业的主供应商;海川电子超薄玻璃技术领先,已成为重要的替代进口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中多铝镁年产6万吨特种型材,广泛应用于手机、飞机、地铁、汽车等领域。
以产兴城融合发展。截至10月底,全市产业集聚区累计就业人口达到27万人,与2014年底相比新增2万多人,产业集聚区为一大批农业转移人口提供了优质就业岗位。在产业集聚区带动下,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近1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实现了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发展。
抓好创星晋位升级。前不久,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新的《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考核评价办法》,我市力争市产业集聚区创二星级产业集聚区,驿城区、西平县、正阳县等4个产业集聚区创一星级产业集聚区,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能够达到产业集聚区门槛标准。
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按照省、市提出的产业集聚区与乡镇行政区域管理套合时间节点要求,市产业集聚区联席会议办公室牵头,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加强督导和检查,落实主体责任,确保全市产业集聚区区镇管理套合工作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