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宋玉
在汝南县采访抗战老兵杨文斌时,看到老人虽然行走不便,但精神很好,记者非常高兴。
到当年打击日本鬼子的经历,杨文斌饱经沧桑的目光中燃起了怒火。
痛恨鬼子 加入新四军
杨文斌说:“那是1942年农历正月,日军来到西平县、遂平县、汝南县,很多老百姓被拉走当苦工,妇女被奸污,好几个老乡被日军枪杀了。当时,日军还到老百姓家里杀鸡宰牛、抢劫财物、祸害村民。这一年我才14岁,但是看到这一切,就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怒火,决心要参加部队打鬼子。”
1943年8月,15岁的杨文斌如愿以偿入了伍,加入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一个偶然机会,李先念看到杨文斌个头高、反应机灵,就把他拉到身边,亲切地喊他“小鬼”,让他在部队好好练武,好有力量打仗。
说到这里,杨文斌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
脚趾被炸掉不下战场
1944年4月中旬,日军集中了90000多人,向郑州、许昌、西平、遂平、舞阳、洛阳等地大举进犯。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河南人民,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华中局先后发出向河南沦陷区提供救援的指示。
杨文斌说:“当时新四军的武器和日本人差得很远,但我们最擅长打游击,上山下河、钻地洞都没问题,让日军一点办法都没有。我一直跟随部队勇猛作战,和战友们一起拼命地打日本鬼子。那个时候,我们什么都不想,就想什么时候能把敌人都杀光,为父老乡亲报仇雪恨,哪怕是枪林弹雨也从来没有退缩过。”
这时,在家人的帮助下,杨文斌掀开了裤腿,伸出左脚说:“看,这就是我和日本鬼子打仗时留下的伤。那是在1946年8月的时候,我随部队参加洛阳战役,后来在杜关集战役中,被日本鬼子的炮弹击中左脚,当时血流不止,战友把我抬下了战场后,我才发现自己左脚的一个脚趾被炸掉了,其他几个脚趾也是血肉模糊。”说到这,杨文斌不仅没有任何后悔的表情,反而是满脸的坚毅。
可是事情并没到此为止,下面的经历让记者对杨文斌更增敬意,只听他说:“我不愿意下战场,就随便撕了一块衣服将受伤的左脚包了包,然后要求抬我下战场的战友必须再把我抬回去,因为我还没有打够鬼子,还没有为父老乡亲报仇雪恨,怎么能够轻易下战场呢?”
杨文斌说,这场战斗后,由于脚太疼,他不得不在当地养了几天伤。但是几天之后,虽然左脚剩下的4个脚趾无法用力,但他仍坚强地随着部队继续战斗,相继在大别山、信阳、武汉、桐柏等地阻击敌人。
“不过,困难仍旧很大。”杨文斌讲到这深吸了一口气,当年的疼痛仍让他记忆犹新,“当时我脚肿得鞋都穿不上,部队又缺衣少药,我们部队很多伤员治病用的都是乡亲们采的草药。”
当我对他的坚强表示敬佩的时候,杨文斌叹了一口气说:“我这算什么呀,当时大家身上有那么多伤,有的甚至做手术都没有麻药,可大家都挺过来了,就算是再苦再痛,也没有人哭喊,大家咬紧牙关继续在一线战斗。所以,我这一点伤根本不值得叫苦,必须要坚持战斗。”
虽然杨文斌自己不在意,可是从此之后,他这只脚基本上算是废了,直到退伍回来之后也一直没有根治,走路都是一簸一簸的。这也是记者见到他时,他不得不让家人搀扶着的原因。
为母尽孝 回家务农
杨文斌的大儿子杨转运流着泪对记者说:“虽然父亲受了很重的伤,但是我们几个孩子从来没听他为此叫过苦。父亲向我们说的,永远都是战场上他和战友们如何不畏牺牲英勇与日本鬼子厮杀的情景。”
后来,为了回家给母亲尽孝,杨文斌回家务农,成家后被安排到汝南县搬运公司工作。
国家也没有忘记杨文斌,当地民政部门为他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革命伤残军人证。
说着,杨转运拿出来父亲的伤残军人证,记者接过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左足炸伤,无名趾失去,跖骨去掉一节,另有3趾失去功能,行动障碍,贰等乙级伤残。”
采访时,记者还了解到,如今已经87岁的杨文斌跟着大儿子杨转运生活,儿子和儿媳对他都很孝顺,由于腿脚不方便,加上有严重的哮喘,平时儿媳都会把饭端到他的身边。
“老人以前吃了那么多苦,我们小辈孝敬他们是应该的,而且我公公是一位英雄。”杨文斌的儿媳说,“平时公公对我们很好,总是教导我们与人为善,不要计较个人得失,多为别人着想。”
采访结束时,杨文斌艰难地起身,在家人的搀扶下,非要送记者出门。看着这位至今仍与人为善、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可敬老人,记者的心头不由得再次生出了许多感动。
人物档案:杨文斌,男,1928年出生于汝南县汝宁镇,现年87岁。1943年8月,15岁的他加入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1944年4月中旬,日军集中了90000多人,向河南郑州、许昌、西平、遂平、舞阳、洛阳等地大举进犯,在此后反击日军的3年多时间里,杨文斌一直跟随部队勇猛作战,和战友一起打死了很多日本鬼子。1946年8月,在参加洛阳战役和杜关集战役中,被敌人的炮弹击中左脚,虽然左脚剩下的4个脚趾无法用力,但是杨文斌还是随着部队继续战斗,相继在大别山、信阳、武汉、桐柏等地阻击敌人。后来杨文斌回家务农,并被安排到汝南县搬运公司工作,当地民政部门为他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革命伤残军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