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日报数字报

2015年09月24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41-0017
放大 缩小 默认

识别真假记者 打击新闻敲诈

发布时间:2015-09-24 08:14:12  

近日,《河南新闻动态》刊发《真假记者满天飞,基层单位很无奈》一文,提醒基层单位

在遇到记者采访时——

识别真假记者 打击新闻敲诈

本报讯 (记者 代建新)“上次来了两个‘记者’,4000元钱打发走了。这次又来了两个‘记者’,拿走了20000元。账上的20000元钱就这么没有了。”201587日,河南省南阳市某县一乡政府土地所工作人员发出了这样的无奈感慨。原来,86日,自称北京“经济视”杂志社记者的两个人,在当地县委宣传部相关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到上述乡政府土地所采访土地事宜。为了息事宁人,该土地所向这二人支付了20000元的封口费。据介绍,遇到这种事情,他们从来都不敢声张,宁愿吃个哑巴亏。据查证,这两个人中至少有一个是真记者。

“敢怒不敢言啊。”“不管是真记者假记者,打发走了才心安。”“去报警?我们自身也完蛋了。”“他们一般都是找到了基层政府存在的相关问题,政府为了息事宁人,只好花钱买平安。”……这就是一些基层单位面临记者采访时的无奈心态。近日,《河南新闻动态》2015年第18期刊发《真假记者满天飞,基层单位很无奈》一文,对假记者或真假记者联合借采访之机进行新闻敲诈的行为进行揭露,反映了一些基层单位面临记者采访时的无奈心态,并对上述类似的事情发生原因进行了梳理分析。

《河南新闻动态》指出,正是因为基层政府的问题太多,才给了这些真假记者吃拿卡要的良机,而正是这些到基层政府吃拿卡要的真假记者太多,才让新闻记者的采写水平显得参差不齐,更加败坏和抹黑了新闻记者队伍的形象。关键是,这样的新闻采访,不但被采访单位的原有问题得不到解决,反而又滋生了新的问题:对收受好处的记者来说是新闻敲诈;对花钱消灾的被采访单位来说既助长了腐败,又给自己增加了经济负担。

《河南新闻动态》指出,调查发现,参与新闻敲诈的新闻记者,一般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媒体自身无知名度、无影响力,记者只能靠拉赞助生活,媒体自身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甚至大开绿灯;二是个别媒体地方驻站记者,仗着“天高皇帝远”,雄霸一方,吃拿卡要,为所欲为;三是没有新闻采编资质的非正规网络媒体,以媒体名义进行监督性采访报道;四是通过在电视台或报纸上承包一些栏目或版面,以采访之名,行创收之实;五是完全依靠敲诈勒索、坑蒙拐骗来赚取生活费的假记者,但他们往往与真记者串通勾结。对此,希望有关部门加大监管和打击力度,切实维护新闻记者队伍的纯洁性,重塑新闻记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的光荣形象。

《河南新闻动态》文中还提醒基层干部及被采访对象怎样识别真假记者和新闻敲诈行为。一是记者采访时应主动向被采访对象出示记者证,被采访对象也有权让记者出示记者证,不出示证件的可以拒绝接受采访;二是不持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的记者证或没有新闻单位相关证明的记者,都可以视为是假记者;三是凡是没有公开发表的负面曝光文章发给被曝光单位审阅的,都可以视为新闻敲诈,可直接报警。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