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情依依 ——陪抗战老兵、美籍华人冯钟辽新蔡探亲采访记
记者 张承训
名门之后耄耋之年携家访亲
冯钟辽1924年出生于开封,祖籍南阳市唐河县,父亲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1895~1990年)。妹妹是著名作家宗璞(冯钟璞)。外祖父任芝铭(1869~1969年)是新蔡县人,清末举人、同盟会早期会员、著名民主革命家,解放后曾任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母亲任载坤(1894~1977年)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是任芝铭的三女儿。冯钟辽西南联大肄业。1944年至1945年参加中国远征军。1945年赴美,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定居美国。
世事沧桑,机缘难得。在短短不到两天的时间,记者有幸陪同
情之所系,常回国看看
22日下午5时,记者和新蔡县有关负责人一起,在驻马店高铁站迎接冯钟辽先生一行。91岁的冯钟辽和其84岁的夫人李文佩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看到我们手举繁体“冯钟辽”三字的接站牌,向我们走过来握手问候。冯钟辽夫人李文佩(上世纪50年代台湾大学毕业赴美留学)亲切地说:“接站牌你们写了繁体字,其实简体字我们也认得。”原来,冯钟辽、李文佩回大陆不少,对大陆文化比较熟悉。
冯钟辽告诉记者,他回大陆是比较早的,那还是在中美正式建交以前(那时候需要在加拿大签证)。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访华活动在美国电视台报道,有朋友在报道中看到了他的父亲冯友兰。他就到电视台查看录像,后来果然在节目重播中看到了父亲。自此,他得到了父亲冯友兰的信息,就和家人两年回一次国看望父亲。有时候,他还让在读中学的女儿一个人回中国看爷爷。父亲去世后,自己年纪也大了,回国次数少了。这次到新蔡探亲,是他首次到新蔡访问外祖父任芝铭的遗迹,希望探亲之行能给女儿、女婿、外孙这些后辈留下印象,希望他们熟悉前辈的历史,学习中国文化。
西南联大肄业,志愿从军抗日
冯钟辽1924年生于开封。1926年父亲冯友兰任教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后,全家迁往北京。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清华大学先迁至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云南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冯友兰随清华大学由长沙而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文学院院长、哲学系教授。
1938年,冯钟辽兄弟姐妹在母亲带领下,由天津坐船至香港,到越南河内,再到云南蒙自和昆明。在日本飞机的轰炸中,冯钟辽在昆明读完了中学,进入西南联大工学院机械系读书。1944年,国民政府号召青年知识分子从军抗日,在西南联大四年级征召学生入伍,冯友兰、闻一多出面向学生做动员。此时,冯钟辽在读大学二年级,本不在征召范围。冯钟辽说:“我是志愿从军的。”
1944年,冯钟辽进入国民政府200师,在师部任翻译。该师在师长高吉人率领下,奉命参加缅西反攻,攻克龙陵、芒市,占领遮放、畹町,最后打通滇缅公路,全歼日军,圆满完成远征缅甸作战任务,荣获“虎师”之称。高吉人战后被提拔为第五军副军长。冯钟辽以此抗战经历后来荣获美国总统“自由勋章”。
印象中的长辈:外祖父曾给100银元,父亲常在书房
在新蔡,
记者向冯钟辽问询他父亲冯友兰的有关情况。冯钟辽说:“和父亲单独相处交流的时候不多。在家里,父亲多数时间是在书房。吃饭的时候在一起有说话交流。我们都很听他的。”
记者问冯钟辽:“你自己听过父亲的课吗?”冯钟辽说:“听过。那时候国民党教育部要求西南联大开伦理课,使用全国大学统一教材。西南联大予以抵制,就让父亲讲授他著的《新世训》。”
1946年、1947年,冯友兰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学,冯钟辽在美国和父亲见面联系。1947年冯友兰回国,冯钟辽和父亲就联系少了,直至1972年后恢复联系。但海天相隔,在父母最后的日子,因为签证等原因,冯钟辽未能及时赶到父母面前,父母的后事都是妹妹宗璞代劳。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在采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