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来森
宋人杨无咎写有一首《齐天乐》的词,词的上阙写道:“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词虽短,但却写尽了宋人端午的风情。
宋人的端午,繁复而有韵致。
宋代,是一个政治环境相对宽松,民风醇厚的时代。所以对于节日,也每每过得热闹而张扬。端午节,宋人不是局限于初五这一天,而是从五月初一,一直到五月初五。初一至初四,大街小巷充溢着叫卖端午“节物”的人,“节物”主要有桃枝、柳枝、葵花、蒲叶、佛道艾等物品。“葵花”,并不是今天的向日葵,而是一种五彩的花朵,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药用;“佛道艾”,又叫“伏道艾”,是艾草中的上品,因产于汤阴伏道而得名;“蒲叶”,则主要用来制造蒲酒。这几天的叫卖,是一种渲染,一种推波助澜。五月初五,才是端午的高潮。五月初五,人们把“节物”陈于门首,用茶酒供养,举行祭祀活动,以及一些其他的活动。
插艾草、沐浴。插艾草,须在天未亮时,将艾草插在门上。有的地方,还将艾草编为“人形”,或者干脆饰成“张天师”像。艾草成“张天师”像,不仅流行民间,而且还风行宫中。苏轼就有诗写道:“太医争献天师艾,瑞雾长萦尧母门。”这一天,人们还要沐浴,《岁时广记》引用《琐碎录》写道:“五月五日午时,取井花水沐浴,一年疫气不侵。俗采艾柳桃蒲揉水以浴。”
配饰。主要体现在妇女、儿童身上。端午的配饰有百索、“艾虎”、符箓、五毒图等。“百索”,是用条纹清晰的丝线,绣织成各种饰品,可以佩戴,挂于脖项,也可以互相赠送。小孩,则缠绕在手臂上。“艾虎”,《岁时广记》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将艾剪成小虎,或在所剪彩虎上粘艾叶,就是“艾虎”,戴在头上可以避邪。宋王沂公诗曰:“钗头艾虎避群邪。”是也。有的地方,则直接将衣服裁剪成“艾虎”状,穿在身上。如杨无咎《齐乐天》词中的“衫裁艾虎”,即指此。“符箓”,是将缯彩剪成小符儿,戴在头上,插于鬓髻之上,所以又叫“钗头符”。佩带“五毒图”最为特别。“五毒”是指蜈蚣、蚰蜒、蛇、蝎、草虫之类,宋人认为,这“五毒”可以用以治疗疮疖,可以毒死其它害虫,所以就将其剪裁成图饰,佩戴在身上。
饮食。宋代的端午节,饮食花样繁多。最为普遍的,当然是吃粽子了。除此之外,宋人还会食用香糖果子、白团、紫苏,饮蒲酒等。宋代,粽子品种繁多,《岁时杂记》说,端午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菱粽、筒粽、秤鎚粽、九子粽等。“香糖果子”,是将菖蒲、生姜、杏、梅、李子、紫苏等,切成丝,以糖蜜渍之而成。“菖蒲酒”,是用菖蒲浸制而成,“以菖蒲或缕或屑泛酒”。菖蒲酒,可以延年,所以,宋人端午饮菖蒲酒,又叫“饮续”。
宋人于端午之日,还互赠扇子,不知为的是哪般?